正文 第49章 以“時事”為切入點的實踐教學在“概論”課中的應用(2)(3 / 3)

2.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提高了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

由於大學生社會閱曆尚淺,加之認識中存在著很大局限性,很多時候對於網絡或者從其他渠道獲取的新聞,不能合理地加以辨別和區分,這就造成學生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講授的理論產生逆反心理,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很大程度上存在片麵理解,甚至存有不滿情緒。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沒有了解學生感受的情況下,一味進行理論的灌輸,隻會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反感和抵觸。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們了解時事,分析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理論,尤其是通過理論的學習真正解決了自己思考中的困惑和難題的時候,學生對理論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從而增強對理論的理解和認同。在課堂主題展示環節,學生把之前存在的問題通過理論分析的方式加以研究,得出結論,切實提高了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說,這一階段學生更多是從間接經驗出發,去學習理論、應用理論,那麼在課外的社會實踐中,學生們真正帶著問題和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親身參與社會調查,親身體會和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並能夠運用課堂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切身感受,學生們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和認識,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也有了更加全麵和客觀的認識,也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參與性

通過一係列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作為實踐主體的地位得以凸顯。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獨立性有了充分發揮的空間,學生的進取精神與創新精神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學生再不像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作為受教育者被動地存在,在實踐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一切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時事播報點評、主題課堂展示、課外社會實踐,每一個環節都要求學生高度地參與,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將自己的感受、思考及時、充分地反映出來,教師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調整講授方式和內容。同時,不但學生個體的獨立意識得以充分發揮,而且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識也得到充分加強。無論是時事播報點評還是主題課堂展示以至課外社會實踐,每個環節都是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的,對學生的考核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在時事播報點評環節,播報小組成員分工搜集時事材料,點評小組提出問題,雙方唇槍舌劍,思想交鋒;主題展示環節,大家一起思考、討論,尤其是不同專業同學之間思想相互碰撞,頭腦風暴;社會實踐環節,實踐小組更是團結協作,克服困難,圓滿完成實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了集體榮譽感。通過合作完成,不但發揮了每位同學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的一些認識和看法,也自然而然地更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認識也較個人更加深入。

(二)以時事為切入點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小組成員參與程度不一

由於實施實踐教學的這幾個環節都是以小組形式來完成的,在實施過程中筆者也發現有些同學沒有積極有效參與,很多時候依賴於組長,常常在活動中敷衍了事。筆者調研發現,出現這種情況的常常是幾個關係較好、比較熟悉的同學組成小組,甚至組長為了講所謂的義氣,自己大包大攬,以此贏得其他組員的支持。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沒有發揮每一個組員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以一個人或某幾個人的成果作為整個組的實踐成果,這種渾水摸魚的現象嚴重背離了以人人參與為宗旨的實踐教學的要求。筆者認為,今後在分配小組時,尤其是在不同專業同學組成的大班教學中,可以適當打亂專業,由教師進行分組。這樣做,不但讓同學們通過這門課結識新的同學,而且不同專業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碰撞思想,思考的角度和視野也會更加開闊。之前的實踐證明,有些小組是由不同專業組成的,其合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