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以“時事”為切入點的實踐教學在“概論”課中的應用(2)(1 / 3)

除時事播報點評以外,以小組為單位選取與教材相關內容為主題進行課堂展示,是課堂實踐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環節。筆者在給學生布置任務時,特別強調最好是從之前進行的時事播報中選取相關的案例和素材展開研究,結合當時同學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以及教材學習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分析,並得出自己的一些結論。經過集中的課堂展示發現,在原先時事播報的基礎上選取相關案例和內容,進一步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理論分析的小組展示效果,明顯好於其他未這樣做的小組。比如,在時事播報中,很多同學談到了北京的霧霾天氣。當時,學生主要是通過查看新聞和自己的切身感受粗淺地談論了一些想法。經過之前材料的積累,加上通過課堂相關章節內容的學習,許多小組以生態環境為主題,進行了課堂展示。在展示中,原先時事播放中的事件成為主題展示中鮮活的素材,更加可喜的是,學生對這些事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在講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學生們在時事案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和危害,又進而將視野擴大到全國其他地區,有的小組還聯係到黃浦江死豬事件、工業西遷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和隱患進行分析,並從環境經濟政策、環境管理與完善法律、環境管理機構、環境技術政策等不同角度和方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此外,還有小組結合國外環境治理的經驗,進行比較分析。如對澳大利亞環境治理方麵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分析,認為可以在政府主導、依法治理、綜合協調、全麵參與等方麵為我國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還有小組在時事播報中講到了鐵道部改革的事情,到課堂主題展示環節,該小組作了題為“政治體製改革之大部委改革”的展示。在展示中,該小組成員對大部委改革的前因後果進行了簡要介紹,並著重從為什麼要改、怎麼改、改革後的影響等方麵進行了理論分析,同時結合最近改革中被裁撤的部委細節以及其中人物的命運,來剖析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像這種以最近發生的時事為切入點,進而拓寬視角和深度進行理論分析,得出結論和建議的展示還有很多,在此不再逐一列舉。通過上升為專門主題的課堂展示,學生將以前提出的問題結合所學理論,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認識水平明顯得到提高,而且對教材中所講述的相關理論內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在課堂主題展示的環節中,為了讓其他小組的同學更多地參與討論,筆者專門設立評委會,對課堂展示的小組給予打分和點評。評委會成員由除展示小組以外的其他小組隨機抽選出一名同學組成。每位評委同學須按照評分標準,分別從選題是否有意義、材料是否翔實、理論分析是否深入、結論是否明確、形式是否多樣等幾個方麵進行打分。除完成打分任務外,評委會同學及其他同學還要對展示小組的同學進行提問,由展示小組進行答辯。答辯情況的好壞,也直接列為評分的重要一項。在答辯過程中,同學們思想相互碰撞,唇槍舌劍,互相辯論的熱烈場麵時有發生。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三)躬身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學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不單是要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如果說經過第一個環節的時事播報、第二環節的以時事為基礎的主題課堂展示,以及課堂老師的講授這幾個環節之後,學生們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那麼,運用這些所學的理論知識,親身進行社會實踐,則是最為重要的一步。這也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設置為學生必修課的目的所在。

每年暑期集中進行的學生社會實踐,是學生把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極好機會。從最後學生提交的調研報告來看,非常多的選題來源於“概論”課所涉及的內容。其中不少質量高的報告,是經過如上所述的兩個環節的基礎上,小組同學又切身進行實地調研後而撰寫出來的。通過親身實踐調研,同學們不但獲得了更多感性認識的材料,而且運用所學的理論有針對性地去分析調查實踐中的問題,思考更為深入。比如,有小組就生態環境建設這個主題展開了實踐調研。在前麵部分,筆者談到學生就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分析,已經獲得了較為深入的理論層麵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有小組同學回到所在家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展開調研。例如有小組就提交了“以冬蟲夏草為例,探究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該實踐小組成員來到其中一位同學的家鄉青海省海南州貴南縣,通過進行實地調查,並與當地的冬蟲夏草協會會長、工作人員以及農牧民進行了交流和訪談,同時發放調查問卷,以此對冬蟲夏草生長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展開調研。通過獲得的大量感性認識材料,加上課堂上所獲取的理論知識,小組成員在如何正確采挖使用冬蟲夏草、如何改善牧區的生態環境等問題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經過調查研究後所得出的一些結論,更具有針對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還有小組就人口問題進行了調研,這也是他們從時事播報開始就一直關注的問題。由於目前一段時期,對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生育政策調整的新聞常見於媒體和報端,也是與每個家庭密切相關的問題。有小組的同學在時事報告的時候就關注到了這一問題,接著在後麵的課堂展示中,有兩個小組分別作了“民生———計劃生育”和人口老齡化的課堂主題展示。在課堂上,同學們就我國的生育政策該做怎樣的調整、是否應該推遲退休年齡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而且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想法。如果說這個階段同學們的分析可能更多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麵,那麼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們通過切身走入社會、走進家庭,也使得自己的認識更加深刻。有小組專門就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同學們利用先期從網絡、新聞、書籍中搜集的資料,在對我國空巢老人和家庭的現狀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礎上,設計出調查問卷。利用假期的機會,走訪了六個省市區,發放問卷,收集收據。同時結合訪談的形式,谘詢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和其子女的生活情況。通過得到的數據,更為清晰地分析了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同時結合訪談內容,對老齡化以及空巢化的趨勢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最初簡單、零散的感性認識,進而上升為理性認識,到最終利用這些理性認識,自覺地應用於實踐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真正將知識內化為一種能力和素養,實現了知行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