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以“時事”為切入點的實踐教學在“概論”課中的應用(1)(1 / 3)

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江大偉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概論”課(簡稱“概論”課)作為高校本科生四門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其講授重點在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曆史進程中所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即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階段的問題的。因此,理論性強、現實性強是這門課程的突出特點。理論往往枯燥,現實表象與本質又常存在距離,這對講好這門課程構成很多障礙。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真正使課本中的理論走進學生的頭腦,產生共鳴,一直是任課教師所努力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對此,筆者也努力通過講授這門課的教學實踐,來探索有效提高“概論”課學習實效的方法和途徑。

一、探索“以時事為切入點實踐教學”的緣由

以“時事”為切入點,通過“時事播報、點評———以時事為基礎的主題課堂展示———課外社會實踐”,是筆者在“概論”課教學實踐中所努力探索的教學模式。之所以選擇這樣一種實踐教學的方法,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麵的考慮。

1.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顯著特點,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在要求。所謂實踐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建構以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和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麵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新

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1]實踐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筆者所認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既包括課堂上的實踐教學,也包括課堂外的實踐教學。課堂實踐教學主要包括以學生參與為中心的討論、講演、辯論以及在此基礎上教師的參與和指導;課外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親身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講授的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真正讓學生係統地掌握和理解這些理論,教師的講授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灌輸為主要方式。可以說,在傳播理論的方式方法中,灌輸法占據重要地位。列寧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發揮灌輸法的作用,曾給予高度肯定,他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隻能從外麵灌輸進去。”[2]可以說,理論灌輸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卻往往因此發展成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忽視學生主動性、能動性的發揮,將學生完全置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實際上,列寧所闡述的灌輸原則,也是要在充分發揮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以啟發其思想覺悟為主,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關,要想使理論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必須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踐來完成。因此,實踐教學應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隻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實際為現實著眼點,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達到使理論入腦入心的目的。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整個教育係統中兩個最主要的構成要素,但二者在教育活動中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呢?關於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係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學者們的觀點和認識也不盡相同。縱觀現有的研究成果,從最初的單一主體、客體說,主要強調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發展到雙主體說,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為主客體,再到相對主體說,認為主體和客體是相對存在的,隻有在一定的教育模式中才有可能和必要將二者進行劃分,以及後來又提出的主體際說或主體間性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交往過程中,通過“主體—客體—主體”的轉化過程實現的,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結成“主體—主體”的關係,即一種主體際關係。通過這些認識和研究,雖然學者們還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但是隨著對教育實踐分析和認識的深入,不難發現,學者們的認識已不再片麵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對立起來,在看到二者作為一對矛盾存在對立一麵的同時,更注意到了二者的統一。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關係的總趨勢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統一,即主體和客體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