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學校與南京市中小學生科技活動基金會聯合,依托學校實驗農場,創辦了全市第一家讓城市孩子了解農村科技與發展、體驗鄉村生活的“行知教育基地”,獲得投資200多萬元,擁有600多張床位和配套的生活、活動設施。2002年,他們接待城市中小學生1萬多人次。基地成為南京市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活躍細胞”,南京市區20多所重點中學和實驗小學紛紛在基地掛牌定點,農村的小學生成了城裏學生的小先生。
鄉村大教育的思想的探索,使行知小學走出低穀,楊瑞清“學會聯合”的鄉村小學辦學模式,被審定為省級“九五”重點課題,並通過專家組驗收,受到陳至立王湛等教育部領導同誌的充分肯定。該課題又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列為全國推廣項目。行知小學先後兩次被評為“江蘇省模範學校”,澳大利亞香港、上海等地的學校也慕名前來參觀學習。
賞識教育:探索激發兒童的潛能
1995年,楊瑞清參加了南京師範大學的函授學習,希望從理論上找到一個發展農村教育的突破口。在這期間,他聽了南京一個特殊學生的家長講敘他如何教育自己雙耳失聰的女兒開口說話,照常學習,甚至超常地發展,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的事跡報告。這個名叫周弘的父親運用父愛,從家長的角度賞識孩子的教育方法,使楊瑞清受到很大震動,於是,他開始向周弘求教。
在與周弘的探討中楊瑞清發現,其實孩子的潛力很大,即便是一個失聰孩子,身上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楊瑞清認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會欣賞生命,學會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而現實中的教師和家長,習慣於挑孩子身上的毛病和缺點,喜歡用食指教育,指責和抱怨太多,不懂得用大拇指欣賞和教育學生。半夜,浮想聯翩的楊瑞清,摸黑拿起枕邊的筆記本,寫下了學會賞識”這四個字。
在談到“賞識教育”時,楊瑞清顯得更專業化起來。他說,孩子不怕訓斥打罵,最怕被感動、被瞧得起,因為要無條件地信任、尊重和理解學生,信任他的潛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個性;要看重優點,不糾纏缺點,用優點激勵他不斷往前走,形成良性循環;要將所有的孩子都看作是好孩子,讓這些好孩子擁有好心情,過上好日子,這就是賞識教育。
楊瑞清認為,通俗講賞識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是喚醒好孩子,而不是逼出壞孩子的教育。楊瑞清堅信童年的幸福是人一生幸福的根基,他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鄉村的孩子們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從而使他們充滿自信地麵對競爭和挫折,全麵展示自身的價值。
楊瑞清經常強調:“讓孩子們快樂、自信,就等於抓住了一個西瓜,僅僅忙於考試和分數,隻是抓住了一粒芝麻。”學校製作了精美的優點卡,要求每一個教師用賞識的眼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時間、有地點、有細節、有點評地寫到優點卡上每周獲得優點卡的學生名單在全校黑板報上公布。
楊瑞清教過一個叫小凡的學生,其頑劣、散漫全校聞名,父母對他失去了信心。一天,楊瑞清給小凡的班主任布置了一項任務——給小凡找優點。幾天以後,全校升旗儀式上,楊瑞清宣讀了小凡的優點卡:“小凡,昨天中午,你站在窗口看老師用電腦,天氣炎熱,你卻一直看到上課鈴響。你渴求知識的眼睛深深打動了老師。”當眾得到表揚的小凡,在全校師生的熱烈的掌聲中,接過校長頒發的優點卡時,他幼小的心靈被震撼了。校長的當眾表揚,喚醒了小凡內心要做好孩子的願望。這不算優點的優點,卻成了小凡走向成功的起點。一年後,他的各科成績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賞識教育”的成果得到了全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和讚賞。許多中學老師反映,行知小學的畢業生活潑自信、全麵發展、學習潛力大。更可貴的是楊瑞清所注重的這個對鄉村小學相對超前的賞識教育問題,已觸及到國際上有關組織所關注的教育的本質問題,“賞識教育”被審定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人生一世,每個人都想做大事。23年來的教育實踐經曆使楊瑞清覺得應把陶行知說的“人要立大誌,做大事”,改為“立大誌,做小事”。他覺得把小事情盯著做深、做精、做透、做到極致,就是大事。
楊瑞清為自己定的人生公式是:人生價值!奉獻量獲取量。從“行知實驗班”到“不留級實驗”和“賞識教育”,每走一步,楊瑞清都得承受種種壓力。但他堅信,童年的幸福一定是一生幸福的根基,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鄉村的孩子們一個歡樂的童年。用他的話說就是“讓農村的孩子受最好的教育”。目前,“學會賞識”的鄉村教育育人模式,作為江蘇素質教育的特色品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楊瑞清參與撰寫的《賞識你的孩子?》一書,已成為深受教師家長歡迎的暢銷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