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訪談錄(4)(3 / 3)

自己能改變學校的麵貌嗎?楊瑞清在心裏一次又一次地問著自己。信念讓他從痛苦中清醒一~%走行知之路,到農村去辦學”。楊瑞清通過思考,不僅沒有氣餒,更感到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正如他在教育日記中寫道:“這裏真正需要我們,即使目前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我要用青春播撒理想的種子,用愛點燃農家子弟的希望之火。”

限於當時條件,行知小學辦不起來,但可以辦行知實驗班。楊瑞清向學校領導申請教一年級,把這個起始班辦成行知實驗班,按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對兒童實行六大解放,愛滿天下”的倡導進行實踐。楊瑞清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遵照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導盡到一名教師的職責。他針對班上“差生”的不同特點“對症下藥”,與他們交朋友,幾乎每天晚上都深入學生家中,與家長一起探討如何教育孩子,並對學生進行輔導。但生源依舊是讓楊瑞清頭痛的首要問題。

有一天,楊瑞清到一個村民家去動員小女孩徐玲上學,開始她父親堅決不答應,經楊瑞清再三勸說,小女孩徐玲終於來到了學校為了讓失學的孩子複返學校,楊瑞清不知道跑了多少路,遭遇了多少冷眼,才使全村20多個孩子避免了失學。從1981年起,五裏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一直都是100%。巧的是,當地電視台偶然拍下了這個過程。在媒體的呼籲下,楊瑞清的生源總算解決了。並把這個班取名為“行知實驗班”。

楊瑞清隻有一個信念:決不流失一個孩子!他努力尋求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子。

楊瑞清邁出教學實踐的第二步是:提出了“弘揚主體,揚長補短,耐心等待,促進遷移”的教學思路,進行不留級實驗。當時,留級是個普遍現象。對學校來說,學生升留級是追求升學率、考核老師的工作成績、評定獎懲的量化手段;而對家長們來說,誰也不願自己的孩子留級遭人白眼。楊瑞清的不留級實驗,將影響學校的升學率,需承受巨大的壓力。

朱仁洲是個生性貪玩,學習不用心的學生,成績時好時壞,但他喜歡繪畫。楊瑞清發現了這一點,覺得他還是有潛力的,他想誘導他發揮潛力,促進學習。於是專門送紙筆給朱仁洲,讓他每周畫幅畫出來,使朱仁洲增強了學習信心。在楊瑞清的幫助下,朱仁汧I從行知小學畢業後,順利地上了中學,後來憑著美術特長考上西安輕工學院工業設計係。

朱仁洲的例子,使村民們看到了希望,更使楊瑞清信心大增。終於,學校的變化在鄉親們的心中引起強烈的震動。1982年,在村幹部的帶領下,村裏集資7萬多元,新建了五裏小學。楊瑞清也由縣裏任命為五裏小學校長。

聯合辦校:探索中的鄉村大教育

1983年4月,組織上調楊瑞清擔任共青團江浦縣委副書記。這是一個讓許多年輕人羨慕的機會,但他舍不得離開學校的孩子們,又一次留下來,這一留就是23年。

當問到他這23年來堅守農村陣地,用行知思想指導教育實踐的最大的收獲時,楊瑞清提到了聯合辦校的體會。他說,辦農村教育要學會聯合。學會聯合,回答的是農村學校怎麼辦的問題,解決的是辦學模式問題。其次教農村孩子要學會賞識。學會賞識,回答的是如何教育農民子弟的問題,解決的是育人模式問題。

投身鄉村教育23年,楊瑞清對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感受尤為深刻。全部的課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啟發楊瑞清大膽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他將“課外”引入“課內”,引進了鄉土教材,將活動課列入課表;他又將“課內”延伸到“課外”,組織開展“尋找春天”、“記大自然日記”、“好孩子小家務競賽”,從小培養學生熱愛農村、為農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意識。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榮譽紛至遝來,楊瑞清的煩惱也與日倶增:為何苦苦幹了10年,行知小學與蘇南城鎮學校的差距反而拉大的呢?那段時間,一些骨幹教師相繼調走,加上自己胃病纏身,楊瑞清陷入了從未有過的苦悶和迷茫中。農村小學的出路到底在哪裏?經過深入實踐和深刻反思,楊瑞清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找到答案——聯合、開放。不能關門辦學,隻有走聯合、開放的辦學之路,才能獲得主動發展的機遇。就這樣,辦大教育的思想逐漸明晰起來。

1991年,楊瑞清提出創辦“鄉村大教育”的辦學思想,他們以小學教育為中心環節,以幼兒教育為基礎環節,以成人教育為延伸環節,以產業建設為中介環節,以基地建設為開放環節,以文化建設為相關環節,以隊伍建設為保障環節,紮紮實實地開始了鄉村大教育的實踐。他們依托與南京曉莊師範的聯合關係,讓行知小學成為曉莊師範第二附小,建立了教師培訓基地,開展了“幼兒園一小學教育教學一體化”實驗,開辦了五裏村農民文化技術業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