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立富:您所說的實用技術培訓在當地農村的發展中,起到了哪些明顯的效果呢?
吳明賢:實用技術培訓重心在“實用”二字,我們也開展了許多技術培訓。比如種植、養雞、機器設備使用、多媒體的使用等,學校(包括普通中小學和職業學校)在農村發揮的作用是重大的,是傳播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地,是農村的文化陣地,從這個角度講,實用技術培訓為農民帶來的效益遠遠超過物質方麵的收益。比如到每年各種農產品的銷售旺季,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來了解對比價格,進行網上交易,大大減少了以這僅有的渾濁的水,是村民們每天必須珍惜的在一些水資源極度缺少的農村,農民的用水程序是這樣的:首先是洗土豆,接著用來洗臉和刷牙,然後是洗衣服!灑地,最後是喂牲畜往農民沒有銷售途徑!賣不到好價錢或被騙的困境通過對電腦實用技術的培訓使農民得到最實際的回報,而且通過培訓,還能增強他們其他方麵素質的提尚,比如協作精神,團結的意識,目息互享等,實用技術培訓在物質和精神方麵都達到了“為農服務”的目的。
尚立富:有些人認為農村不適合辦職業教育,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吳明賢:的確,相對大城市的優越資源來說,農村辦職業教育困難重重農村的教學資源相對來說很匱乏,也沒有先進的設備,並且還有各種事先預想不到的困難,但是隻要方法正確,在農村辦職業教育可能更實際有效一方麵正如我剛才所說的“短!平!快”的培訓模式,在實踐中完成對所需知識技能的培訓,接著馬上用於實踐,是最有效的模式(另一方麵,也是我近來一直強調的所謂“外向型”的培訓模式,就是鼓勵那些初!高中畢業生,或是在外讀書畢業返鄉的青年走出去,在大地方謀取職業,哪怕打工也好,這樣他們總能取得一技之長等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再返回農村的時候,他們帶來新的技術,新的信息,新的觀念,可以帶動另一批人這也是一種農村職業教育的途徑,照樣可以幫助農村脫貧行知路上傻青年”
——訪教育家楊瑞清
“傻瓜種瓜,種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華”
——陶行知
楊瑞清,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人,現任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校長。23年來他為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獻身鄉村教育,先後創辦了行知實驗班(行知小學(行知基地,開展了不留級實驗(村級大教育以及賞識教育研究,取得優異成績。先後被評為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全國十傑教師、全國師德標兵。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等媒體對其進行了宣傳,楊瑞清本人曾受到李鵬、尉健行、李嵐清等中央領導同誌的親切接見。
當年僅18歲的楊瑞清把一封洋洋數千字的“誌願書”呈遞給校長,並立誓言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樣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農村的教育事業時,平靜的南京曉莊師範校園開始沸騰了。同學們都在為留在大城市而絞盡腦汁,一向沉默寡言的楊瑞清卻作出了這樣一個不符合“潮流”的選擇。一場暴風雨隨之而降。
麵對朋友的疑惑、家人勸阻,固執的楊瑞清一意孤行,他心中自勉道:陶先生是留洋博士、學者,他能夠做這種傻瓜之事,我楊瑞清又為何不可?他橫下一條心:這輩子隻要國家給我發工資,有口飯吃,我就當定了鄉村教師。從此,“傻瓜”這兩個字就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但誰又能想到“棄城回鄉”這“傻舉”隻是拉開了楊瑞清未來之路的一場小小的序幕,對年輕的他來講,一切才剛開始……
捧一顆心踏行知路
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有差距的。1981年秋天,當楊瑞清懷著滿腔的熱情和理想,來到了江浦縣五裏村小學時,現實的嚴峻超出了他之前的意料。當時的五裏村小學建在一個小山坡上,隻有幾間破舊的教室,一些缺胳膊少腿的桌凳。學校總共5個班級100多個學生,七八個教師。破舊的校舍和村莊挨在一起,村民們的小豬、小雞常跑進正在上課的教室裏。由於教育質量低下,合格率低,留級率高,一些孩子失學在家,教師則走馬燈似的更換,村幹部灰心了,村民們寒心了,有門路的家長隻好把孩子轉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去讀書,沒有門路的隻能眼睜睜地歎氣。
楊瑞清的到來,好像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浪花,村民們看到來了一個滿臉稚氣的學生仔,露出了失望的神情。一切鮮亮的火花被冰冷的現實霎時撲滅,楊瑞清的熱情受到了打擊,對學校的艱苦條件他已有思想準備’而村民們的冷漠卻使他委屈地流淚了。
農村的孩子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難在學校學到一些實用技術,連最基本的簡單的務農都忘記了,甚至看不起務農。這個孩子一直輟學在家,整整學了三年才掌握了務農的技術。
農村女孩子懂事較早,農忙時節,女孩子放學後就會忙著幫家裏幹活。圖中的這個女孩正在準備拿曬幹的驢糞去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