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也缺乏一個長遠的規劃,往往每屆教育部門領導都有自己的想法,把教育當作行政來做,而不是當作事業來做,並且很多人不是搞教育專業的,卻在抓教育,這樣是很難有成效的。
在香港,人們采取教育統籌會的組織形式,允許社會各界都可以聽證,而我們往往隻是下發一個文件,要嚴格按照執行,這樣就使許多政策都走了形式。
誌願者在農民家裏調研,和農民交談溝通。
思考農村
——訪中央教科所研究員藍建
農村教育應被當作特定的對象予以考慮!
尚立富農村教育最近一直以來是人們關注的熱點,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我國屬二元社會發展模式的國家,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該怎樣去對待這個問題?
農村的孩子沒有什麼玩具,隻能自己找樂子了,樹上的小鬆鼠也可以是他們的玩伴。
地上攤開的是農村做飯的燃料由於植被缺少沒有柴火用來做飯農民就把本來是用於給莊稼的肥料(驢、牛糞)曬幹了當作燃料。
藍建!農村教育不但是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審視農村教育。目前,農村教育處於不利地位,其曆史原因!由於在發展中國家西方殖民者曾經的統治導致農村教育凋敝,本土教育長期被漠視,被西方殖民主義所吞噬,導致農村教育非常落後。
另外,由於人類本身對社會發展認識的局限性,各國政策忽視農村的特殊需要,以一種統一模式,以工業化、城市化代替不同社會部分所需,漠視了農村教育需求的存在,使得農村教育窒息,沒有得到發展。由於這兩方麵的原因很長一段時間從,0世紀中期以後整個世界農村教育都處在非常艱難境遇下。
從城鄉發展關係來說,我國是一個二元社會,城鄉發展上存在斷層。由於斷層,城鄉發展處在兩個不同階段上,城市發展的東西很難輻射到農村。
在常規的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中,沒有把農村教育當作特定的對象予以考慮,在我們的有關教育政策法律法規裏,主要是從城市角度考慮問題的。我們從不去考慮是不是該把每一條款的內容分開,城市怎樣、農村怎樣,也沒有把城市農村作為兩個對象並列起來對待。所有政策出現完全是按城市的發展來設定的,這裏麵存在一個歧視性的東西。
尚立富:具體來說,該從哪些方麵對農村學校予以支持呢?
藍建:比如,在學校設置布局對老師的專業培訓該給予特殊的支持,農村學校比較稀疏、距離比較遠,教師培訓機會少,得以提升的機會少,農村本身就處於弱勢狀態,如果我們沒有給它更有較特殊的幫助,它是要更弱還是會更好,這是不言自明的。
課程教材教科書中很少或沒有包含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的狀況,沒有反映農村生產、生活、社會環境等,大多是反映城市生活的狀況。編寫教材的人員根本不了解情況卻在為農村編教材,這對農村兒童來說很不公平,這些東西不熟悉,因此學起來就相對緩慢。
新課改歸根結底在於培訓教師,而對於是否給予老師專門的、更多的培訓決定了新課改是否能在農村實行,另外農村教師做校本課程,實際上能做出很多成績,能做出有地方特色的東西,但是如果對他們沒有很好的培訓,不能使他們很好掌握的話,這件事情就可能流於形式。
“學生從城市畢業了,不能強迫讓他們去農村工作,這樣的辦法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已經得到證明,是行不通的。”
尚立富:如何解決農村教師問題?
藍建:關於教師問題,我認為,學生從城市畢業了,不能強迫讓他們去農村工作。
可以采取從當地或是附近抽取一些人員對其進行培訓的辦法來解決教師資源問題。可以從當地挑選比較有文化的,可以是初中畢業生也可以是高中畢業生,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如果用城市學曆達標的方法選拔,就會很糟糕。現在有的學校已經沒有老師了,我在教育報上看到在湖北一個學校,老師已經開始值班了,竟然到了這樣的狀況。
我想這樣的培訓應該是免費的,還因有一些優惠條件,使能留在村裏的人:具備有一定文化、留在村裏的兩個條件)回到學校教書,對這批人應該依照國際普遍做法進行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而且還必須按計劃有係統地培訓。
我在甘肅省調研時有一些體會,那是前幾年的事,那時農村老師基本是中師畢業的,如果一個縣有好幾個中師畢業生的話,那麼老師的水平就高些,如果幾個縣隻有一個中師畢業生的話,那情況就糟糕多了。現在很多人主張把中師也撤掉,我是不讚成的。在西部地區,中師對農村小學教師培訓有一定的作用。
尚立富:農村教育該怎樣利用一些資源來進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