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芳:西部教育特區這個概念我在1995年的《優先發展西部教育的戰略意義及其投資對策研究》-文中就已提出,超前、優先反思教育都是著眼於東西部差距不斷拉大、西部人才急劇外流、勞動力水平低下等多種原因而有感而發的。同時也是著眼於國家周邊穩定、民族團結、增強中央向心力而提出的。從廣義來講,西部的教育發展不起來,極不利於國家整體的發展,所以優先發展教育是曆史、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途徑。在我看來,東西部真正的差距不僅僅是地理因素而製,改革開放之後才使東西部有了明顯的差距。為什麼?因為東部有“經濟特區”,西部的落後和政策是有關係的,同樣用特殊政策的方法照樣能解決西部的問題。也就是我常說的一句話“用特殊政策和特殊的方法來解決西部教育的特殊困難”。教育特區要為貧困地區提供一種“科教興國”的示範,使西部的經濟發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教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在我看來,管理的更新、計劃的製訂、資金的分配、措施的落實等都要體現超前”和優先”的意識,而不是習慣上的先搞經濟再辦教育的觀念。
尚立富:我知道您在1995年的“九五”計劃中就已申請了“西部教育特區”這個課題,有實質性的進展嗎?
馬培芳:“特區”暫時隻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和研究,但我覺得叫什麼名稱並不重要今天看來,理論問題要付諸於實踐,變成國家的政策後才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我認為達到這一目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建立經濟特區(另外是不建立特區,而是有大量的項目資金引進)財政支持,以項目的形式來不斷完善特區,以項目的經驗和方法來影響教育的決策,最終促進教育的發展。這兩種辦法實質是殊途同歸的。慶幸的是,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西部的教育,不斷引進國外項目加強投資力度。
經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尚立富:您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西部農村教育各種項目的管理實施,至今仍在堅持,在此過程中有自己特有的經驗或方法嗎?
馬培芳:當年從事全麵提高小學教育質量聯合革新計劃中我們總結的經驗是兩句話:“以革新教育思想為靈魂,以人員培訓為基本手段”。
學習對這個孩子來說已成了一種習慣!都可以置之腦後孩子們的宿舍是由原來的教室改造而成的,潮濕而簡陋今天看來它依然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許多其他合作組織的理念,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理念作指導,我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甘肅JIP”稱作全球最成功的教育革新項目之一這也是對我們工作的莫大肯定和鼓勵。就我個人的方法來說我一直信奉的是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很多時候我們要和最基層的人打交道所以我很樂意聽他們的心裏話,比如在貴州的一次會議中,許多的家長和各個學校的校長都問我下一步該做什麼我並沒有直接說出我的計劃,而是讓他們寫出他們的想法,很多人都說得非常好,我在他們的想法基礎上又更新了我的計劃,結果使得我們配合相當默契。我就是這樣不斷地從實踐中總結經驗,用新的經驗指導實踐,不斷地革新。
馬培芳,原甘肅省教委副主任,現任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
在偏遠的農村一隅,我們也能深深地體會到孩子求知的企盼。
思考教育的幾個視角
訪華東師大教授範丁鋼
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辦公室裏,我從堆滿了書籍的房間裏,尋到了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丁鋼教授。他對教育有很多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就一些教育問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職業教育應該以培養適應城市需要人才為主
尚立富:您認為現在的教育缺的是什麼?
丁鋼:現在整個教育體係確實在一些問題,學生畢業後動手能力較差。我們的教育隻教會他們讀書看報很少讓他們參與到實際的工作中。現在很多地方有職業學校,又有多少人能進得去?學費太貴了。職業學校隻保證給學生一個文憑,隻是每年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招生工作中,哪裏還考慮學生的出路。
尚立富:職業教育的模式應該怎樣?
丁鋼:目前的職業教育還停留在以往傳統的種植和養殖上麵。現在農村很少能給青年提供施展的機會,農民走入城市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的職業教育就應該以培養適應城市需要的人才為主,如保姆技術工等。
由於農村職業教育的匱乏和教育模式的單一,使很多家長和孩子對上學失去了信心,因為他們一旦考不上大學,就成為半成品,這是因教育體係的缺陷導致的。我們隻有把職業教育辦得如全日製大學那樣,人們才會不惜一切去上學。為什麼有些人不到城市裏務工?主要是他們缺乏技能,沒有辦法養活自己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抽血式的教育,上學時把家裏一切都耗盡,農民沒有辦法看到希望,他們才會選擇讓孩子按照傳統的生活方式來生活。
尚立富:我們的出路在哪裏?
丁鋼:中國的模式有點像北美均富的模式中國人口這麼多不可能均富,這就與美國相反我們需要富的人群更加富有,越有力量才可以幫助別人。如果按照均富的思想是很難發展的,人也就沒有積極性了,也很難再談到發展。我國的現狀是一切事業都在發展中,我們隻要盡自己最大的全力去做就行了,不要問為什麼,這就是我們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