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訪談錄(2)(1 / 3)

“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製保障。”

前者為文化性的,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後者為製度性的!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製度保障。

中國教育的外部環境仍然有待改善,但對教育的關注應當逐漸轉移到教育內部,關注自身的改革和建設。對教育的評價,應當超越速度、增長、規模、效益這樣的常用語,在新的發展觀下,教育的主題詞應當是科學、民主、公正、均衡等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從追求數字、規模和擴張,轉為以製度變革和品質的提升為主,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它需要新的教育哲學,需要好的教育理想,從而建立教育的“現代性”。

尚立富如何根據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來協調教育自身的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楊東平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基礎教育的“畸形化”。當前的“兩熱”奧校熱、擇校熱,都是違反以人為本、全麵發展的方針的。一個基本事實“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學生體能素質仍在明顯下降。

2.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極度功利化的教育,影響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公民素質的養成、文化的可持續性及中國文化的建設。

3.教育公平問題。政府的主要職能是防止社會分化和斷裂。不能過於重視高消費階層,也不能忽視普通群眾和底層,例如大學貧困生問題,流動兒童子女問題。

4.加大對內的市場開放,加速民間資本、民辦學校的發展,正視阻礙民辦學校發展的一些嚴重問題。

效益與公平:西部教育的新命題

——訪貴州師範大學副教授楊蘭

曰前,我專訪了近年來從事扶貧工作的貴州大學貴州文化研究所的楊蘭副教授,楊蘭對西部貧困的諸多因素尤其是貧困與教育的相關因素有較多關注。

教育宏觀政策對基層政府造成了影響

尚立富: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匱乏是製約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您也多次談到“不公平”,您認為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楊蘭:由於財政支付製度的不合理,本來應該由政府負責的義務教育費用卻轉移給了基層政府和農戶,由於經費不足和對教育效益的追求,國家對基礎教育實施了集中資源辦學的政策,地方政府在實施中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更加劇了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山區教育資源的匱乏,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尚立富:這種宏觀政策對基層政府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楊蘭:這種財政支付製度的不合理,使本來應該由政府負責的義務教育,由於“國大財小”而分解給基層政府,基層政府實際上又轉移給農戶,造成了鄉政府拖欠教師工資,農民無力承擔子女的教育費用的結果)雖然由鄉收鄉管改變為鄉收縣管,教師工資有了保證,但是一費製又限製了基層政府教育經費的來源,貧困地區的財政是“吃飯財政”,為了實現“兩基目標”,基層政府均在負債辦教育,教育甚至成了基層政府的負擔)

有資料顯示,貧困地區的農民承擔的教育費用普遍比發達地區高,貧困成了兒童失學綴學的重要原因,經費困難成了貧困地區教育的瓶頸。

尚立富:如此大規模的興建基礎設施目的是什麼呢?還將采取什麼措施,效果如何?

楊蘭:為了“兩基”驗收合格貴州省大方縣采取了以下措施和辦法:首先是抽調幹部支教,按1:23的師生比“配備”教師,對教師空額,采取從鄉鎮幹部和縣機關幹部中抽調的方式補足,但由於種種原因大部分支教者並沒有去支教。其次是對口幫扶,規定各單位領導幫扶2名3名貧困綴學失學兒童入學,普通幹部幫扶1名。此幫扶的期限僅一學期。再者是驗收前通知農民,要求農民送16歲以下的兒童包括外出打工的)到學校“讀書”,否則處以罰款。

對上述措施,幹部認為增加了家庭的負擔,農民則希望幹部幫助找回打工的子女,因為他們沒有錢交罰款。這樣的教育勢必辦成唯上不唯下的虛假“泡沫教育”,同時縣鄉政府的教育係統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兩基”達標實行“一票否決製”,幫扶對象落實到教師頭上,與幹部)教師的職位)利益息息相關,是不得不為的事。

學校辦學經費受生源的影響和學生家庭經濟的影響。實際上雜費包含了直接用於學生的書本費和間接用於學生的教具材料和教師的培訓費。據調查,間接的雜費在貴州省的統一標準是每生25元,而兩項之和的雜費各地卻不盡相同,往往造成經濟越困難的縣農民教育投入越多情況出現。

尚立富:學校的建設越來越好,設施越來越完善,學生綴學率仍居高不下,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