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訪談錄(2)(2 / 3)

楊蘭:經濟拮據是貧困地區兒童失學)綴學的首要原因。至2001年’貴州長順縣有小學147所,在校生28000人,每年學生流失率10%12%,比如一年級有7000人,到了6年級就隻有3000人了。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家庭貧困需要子女外出打工。在雷山縣某地,原有適齡兒童310人,其中60人隨父母外出打工,現有250人,失學10人,輟學30人,在校生210人。

路途遙遠也是造成失學綴學的原因。對於路遠,家長們所擔心的是路途中的安全,孩子的午飯沒有著落,沒有時間幫忙做家務。

農民送孩子讀書的期望值也左右著他們的選擇!即使讀了大學,就業也不分配,高中、中專回來還得務農,所學的東西用不上,既跳不出農門還不會做農活,隻要認識幾個字外出打工不受騙就行了。

對兒童失學輟學原因的調查中,家裏沒有錢是普遍的回答。對於因貧困失學綴學的孩子,一些教師和學生家長常寄希望於社會各界的捐助。

集中辦學不利於偏遠農村的教育

尚立富:集中資源辦學曾是貴州省教育廳2001年的“十大實事”之一,在全省範圍內推行。集中資源辦學作為一個宏觀教育決策,請您分析一下集中資源辦學的利弊,它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楊蘭,集中資源辦學政策的出台,背景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大量修建校舍,由於適齡兒童數量減少而造成校舍閑置浪費,但對於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師資、校舍、設備、經費的不足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小學基礎教育的普及,幾年前取消民辦教師的一刀切的做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兒童輟學率上升的主導因素,因此現行的集中資源辦學政策並不一定適用於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仍然對集中資源辦學政策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這勢必對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帶來更多的負麵影響,使邊遠弱勢的少數民族群體更加邊緣化。

據了解,2001年5月貴州省各州縣教育局集中在貴陽統一製定了撤並校點的計劃,計劃被撤並的校點占全省小學總校點的半數以上。全省現有小學約5萬所,其中農村校點2萬多所,農村校點人數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這2萬多所農村小學校點,多數分布在縣鄉的公路沿線及靠近公路沿線的行政村,邊遠少數民族鄉村的校點布局散亂而且數量嚴重不足。

如果我們假設寄宿製學校能夠辦起來,農民在路遠,擔心孩子的安全,少數民族的孩子聽漢語有困難,沒有錢等情況下選擇了放棄,這樣將會導致寄宿製學校將貧窮人的孩子排斥在外,義務教育成為富人的教育。另一方麵,由於這些寄宿製學校建立在貧困的地區,集中的資源因學生的流失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可是,政府和教育部門卻認為集中資源辦學利大於弊,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辦出有規模!有效益!高質量的學校,也便於教師的管理。分布在各校點的教師,由於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難。山區教師普遍學曆低,缺乏培訓,接受新知識的機會少,有的地方一直都進行複式教學,教師感到累而枯燥,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有替學生交書本雜費甚至倒貼的經曆,但也有的教師因為農忙時回家種地或平常要幹一些農活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

訪楊蘭

尚立富:您怎麼看義務教育在西部農村的發展狀況?

楊蘭:我國的義務教育以立法方式規定了地方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投資計劃和數量,但是以農業為主的縣,尤其是西部貧困的縣和鄉鎮,都沒有能力來完成這個計劃和任務。

因此,“兩基”達標也好,集中資源辦學也好,要麼會使財政透支和加劇後續的困難,要麼隻能增加農民麵對我們的鏡頭,孩子們多少有些緊張,但是那種可愛和質樸,總能展現在他們的臉上。

艱苦的環境,圍牆和柵欄都擋不住孩子們求知的欲望和熱情的笑臉,無論條件多麼艱苦都能看到他們天真的微笑,也能聽到他們燦爛的笑聲。

擔的責任和家庭教育支出,而對農民而言,對教育效益和成本的核算促使農戶選擇了放棄。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7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在中國的發展和反貧困的進程中,如果我們的基礎教育市場失去規範的話,這70%也僅僅是人口而已。假如我們能通過真正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來實現掃除青少年文盲和提高農業人口的持續發展能力的話,這70%的人口也可以是巨大的人力資源。

尚立富:這種不公平的結果,將帶來哪些方麵的影響?

楊蘭:主要是基礎教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損失。

首先是大量農村兒童失學或就學年限大大降低,將會導致社會中的部分成員素質下降,造成農村文化與經濟的惡性循環,影響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使社會總效率發生比較大的損失;其次,農村和城市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亦會激化政府、基層教育部門與社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矛盾,造成社會效益的損失;第三,原來存在的校舍、民辦教師的閑置及教育資源配備不當造成的兒童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又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損失和經濟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