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三:我國城鄉教育差距過大
教育究竟會對社會流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當前對此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教育對社會流動起到促進作用,如藍領工人的孩子可能接受高等教育後會成為白領。第二種觀點認為教育是社會階級和階層再生產的機製,教育是維護社會結構的力量。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宋立平認為:過去20多年是大規模的社會流動過程,這個流動是大規模的。如今,大規模的社會流動已經結束,現在屬於常規性流動,但以後20年還要有兩億人從農村流入城市。
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公平?關鍵看一個社會的教育體製。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將是造成社會不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麵。
他認為,當前我國教育不公平突出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中國的城鄉差距去年是3.1倍,國務院的個案調查是4.5倍,世界平均水平是1.5倍。我們現在看農民流動到城市融入城市生活非常困難,教育資源配置城鄉差別可能還要拉大,在宋立平看來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是解決教育資源配置的首要條件,北京理工大學學者王烽則對我國中小學城鄉差距這樣分析:“小學城由於自然幹旱,沒有牲畜可吃的草料,驢被賣掉了,現鄉差距主要是我們在隻有用人力來犁地。的二元結構導致。
每年農村有100多萬兒童不能入學,城市是11萬;城市人均擁有計算機數量是農村的5倍,農村的危房是城市的4倍;農村小學的公用經費和基礎建設經費會更少,稅費改革後經費問題將更為突出,學校的辦學經費普遍拮據。初、高中主要表現為城鄉差距和階層差距突出城鄉初中普遍存在擇校現象,縣域普通高中和重點高中農村孩子的比例有差別,重點中學壟斷上大學的名額,農村背景的比例低於30%。”
觀點四:農村輟學的“4321現象”
在全國高校中唯一設有農村教育研究中心的東北師範大學,一直致力於調查農村教育問題的袁桂林教授很關注農村學生輟學問題。
他說,在農村調查輟學問題很難,因為有時麵對的是虛假數字,無奈隻好通過調查中小學畢業生購買畢業證的數量和調查成績問題等途徑來間接考查。他們發現有些學校很多畢業證沒有人去領。通過深入調查,他們在一些地區發現了“4321現象”。即在初中一年級有4個班,而到二年級時剩下3個班,三年級時剩下2個班,到初中四年級時就隻剩下1個班了。
同時還有許多問題造成了新的輟學率,例如因為離家遠而輟學的現象。
他們還發現,在農村,師資問題對家長和學生來說,不公平趨勢加劇。
他們暑假在吉林某縣調研時,縣城重點高中5個骨幹教師將被挖走,縣教育局領導晚上緊急開會從當地初中抽調教師,初中缺教師了,就從小學骨幹教師中抽調,這使農村學校師資差距愈來愈大為補充農村師資,一些高中學校辦起了師資班,弄了一些雜牌軍補充進教師隊伍。民辦教師取消後教師沒有及時補充,出現了代課教師,也叫“鄉用教師”,由鄉裏從初高中學生中招聘,他們工資很低,為校方節省了一些教育經費,而縣裏對此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基層行政部門占用了教師的編製,很多行政部門人員精簡後缺人幹活,就從既好管理又能寫東西的學校教師隊伍中借調,使學校的教育編製更加緊張。
師資緊張,而教師素質越來越差,使得學生學習吃力。袁桂林說,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的根源,已經由過去的經濟原因,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吃力原因。
觀點五:打工子女教育問題是前沿問題
北京社科院學者韓嘉玲一直關注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她認為是勞動力流動的副產品、三農問題的延伸,也是社會轉型期所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在教育層麵的並發症。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又暴露了我們教育製度、政策及觀念等方麵的僵化、畫地為牢、城鄉分隔的管理體製。體現出我們的教育已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她認為,改善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已日益迫切。從全國總量看,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一億:102297890人。而0歲-14歲流動兒童達1410萬(14096842人),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3.78%,跨省流動兒童達到339萬:3393386人。從流入地來看,以北京市為例,外來流動人口已達308.4萬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256.8萬人。其中0歲~14歲兒童28.3萬:283433人,占外來人口總數的11.04%,6歲-14歲適齡兒童11.4萬:114935人,占外來人口總數的4.5%。
如今四年已經過去了,這個數字隻能是有增無減。
韓嘉玲說,流動兒童的教育雖然處於最邊緣的地位,但從傳統教育體製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來看,卻處於最有力以及最前沿的位置,我們應該加強研究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