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組也通過美術英語等課吸引著學生們,最開始隻有很少的孩子,後來人越來越多,最後來了三百多個孩子。有的孩子從周圍的縣城等地趕到這裏來聽課,他們主要以拓展孩子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為主,通過這種活動,有的孩子甚至說,這是我過得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假期。
英語是製約農村孩子學習最大的問題,誌願者們提倡學以致用的方法,從實用的角度,讓孩子們學英語從實際的生活中出發,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誌願者經常能聽到出自學生口中的英語,這是讓很多老師。
誌願者到農民家裏進行調研
所驚訝的!有位姓何的老師說“我們一直以為農村的孩子不愛學,原來是我們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誌願者更加提倡教育因地製宜的思路。老師和校長總是以地理偏遠和經濟緊張為由,認為美術課是最費錢的一門課。“學校確實缺美術課教學用的教具,但我在村口看到一座老房子,房上有精美的雕刻,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給孩子們講講那些美好的圖案呢?有的村民自己就會繡花做鞋墊,為什麼不用這些作為素材呢”北大教育學博士生盧立濤說。他常常鼓勵大家,“不要認為城市裏什麼都好,其實農村也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可以作為素材。”
用愛心澆灌這片熱土
誌願者在北京除了進行自我培訓外,還到北京各大出版社采購書籍,到中小學校進行圖書募捐。這次西部陽光行動,他們為農村帶去了幾千冊圖書,內容有麵向老師和學生的,也有教村民如何種植和養殖的。
貴州省雷山縣白碧小學的文峰校長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圖書館。我們這裏除了教科書,沒有一本課外書。一個地方要發展靠知識,隻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我們很多老師能力有限,知識也不全麵,教學任務重,很少有機會到外麵學習新的知識進行補充,這個圖書館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
在圖書館開館的那天,學生們擠得水泄不通,一位三年級的學生拿著一本連環畫冊,翻一頁嘴裏嘖一下,好像得到什麼“法寶”似的。對於孩子來說,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書,心裏高興極了。還有個年紀稍大一點兒的孩子,同樣拿著書在原地一動也不動。看到這樣的場景,誌願者十分欣慰,欣慰的是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一位老鄉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書,他拿了一本《怎樣科學養豬》’同樣看了半天。最後他說!“俺們農村太封閉了,想學點知識沒有個途徑,閑的時候很無聊,除了抽煙就是喝酒,現在終於有事情可做了。”
中國教育公平的思考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理工大學召開的關於中國教育公平的研討會上!來自國內的眾多專家和學者!對我國的教育公平現狀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觀點一:大學應按人口密度分布
對於高校成堆的問題!東北師範大學袁桂林教授認為!大學在大城市裏太集中,使很多城鄉矛盾無法解決大學過分集中是一種功能的浪費,大學分散一些,星羅棋布,按照人口密度來分散,功能能夠更為有效地發揮北京理工大學楊東平教授認為:中國三級教育比例嚴重不合理,高等教育投資比例過高,由傳統的21%左右到現在的24%。
在如今的西部農村,輟學率依然居高不下,這是因教育的意識薄弱還是因家庭生活的窘迫所造成的?仍然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楊東平認為,我們的重點學校製度已經變質,比如南方某市的一個重點學校,處級以上幹部子女都可以上這個學校一方麵獲得了利益,另一方麵還是一個政績工程。“在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輿論和公眾對於教育的評價不佳,教育的社會聲譽降低。輿論把教育行業稱為暴利行業。教育部門對自己的評價過高。中國青年報%去年有兩篇文章說中國的本科教育質量好似一種可怕的自我麻醉。”
觀點二: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爭利
楊東平認為中國有很多公立學校按照民辦學校的機製辦學,可以借助名牌學校的聲譽招收學生和進行高收費,從價值評價來講有問題,卻可以有效擴大教育資源。在高等教育內,出現了獨立學院。實際上把獨立學院辦成了賺錢的工具。學生每年收費的30%交給了母校,民辦學校的辦學成本又增高了。
對此,袁桂林說(現在有一個趨勢,二級學院和本校是脫離的。民辦教育法出台後,民辦學校受到指責,許多學校要求轉變為真正的民辦學校。
在研討會上,一位商先生認為,美國的州政府轉移支付製度在法律上可以延伸到教育,中國基礎教育差異屬於城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