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對話:人類學與中國傳統的討論(16)(3 / 3)

我現在比較高興的事情是,人類學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提倡,人類學的思想,學理在慢慢地往別的學科滲透,比如說曆史學,特別是新史學就吸收了不少人類學的思想。社會學裏也吸收了很多人類學思想,比如質性研究,主體間性等,嚴格意義上說都與人類學有關。在西方除了人類學以外,其他學科都是主觀客觀對立的,是二分的,都是我主觀的人來研究客觀的物。所以,經濟學觀點是經濟學家的觀點,哲學觀點是哲學家的觀點。但人類學不是這樣的,它是互動的,提倡相互理解的。從這點而言,人類學的方法其他學科也都在接受。

我前段時間對“中國式管理”“中國式思維”很感興趣,在管理中有中國文化的東西。同時我還讚成鍾年教授的觀點,徐老師說的沒錯我們要關注傳統,不能捧著金飯碗討飯,但有時候我們也要趕潮頭,要迎潮頭而上。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是開放性社會,我們對外的開放度尤其是市場的開放度真的很高,我國是快速進入到大眾社會、快速進入消費社會。現在電視上的綜藝節目,我們中年以上的人有的很難接受,還有“超女”“好男”等等,李宇春在海外,有些人認為她是民眾選出來的歌手,把她當政治人物一樣對待,雖然是個誤解,但這本身就是個大眾文化的產物。以前我們說能上台演出的人必是德藝雙馨的。現在不一定,隻要你唱得好、跳得好甚至扭得好都可以,英雄不問出身。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快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科技發展很快啊,同時人的思想也很新,多變。除此以外,還有“博客”、“播客”,我們很多學科還沒有關注計算機的發展對人的生活的影響,金融界感覺到了,管理界感覺到了,我們人類學還沒感覺到。“博客”、“播客”把原來人與人的關係格局徹底打破了。所以我對我的博士生說,如果你不做傳統的東西,不做鄉村的東西,那有沒有膽量用人類學的方法來做“博客”、“播客”研究?假如這個能做好的話,或至少能做成一定模樣的話,絕對是個新的嚐試。這種新媒體很厲害,是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以前的平麵媒體和電子傳播,國家可以控製,現在新媒體難度就大多了。舉大家熟悉的發短信,我提出個什麼事情,召集個什麼事情很快啊。然後是互聯網。雖然有互聯網守門員但守門員太慢。這裏麵有很多新的現象。西方有個人類學家,他把這塊新傳媒稱為“民主參與式媒體”,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可以自由發表意見。這塊啊,我們人類學以後應該加進去研究。我們一定要迎著潮頭而上,站在製高點去,我們總不能老跟著別人後麵說,正好西方人類學在這塊研究也比較少。關注新媒體,關注電視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裏麵的影響太厲害了。所以我說傳統固然很重要,但現代創新也很重要。我覺得我們年輕人要有大膽闖的精神,不能老鑽在弗裏德曼的理論裏、吉爾茲的理論裏,要鑽出來立足於中國的事情,不僅是傳統的東西還要有新的東西。因為你是在中國大開放狀態下,外麵文化大規模進來所造成的東西跟國外的還是不一樣的,還有個交互的地方,關注這些對解釋我們現實社會會有個很好的平台,同時對中國人類學理論也會有很好的延展,同時對世界人類學也能有所貢獻。我們不是從傳統中來找既有東西的補充而是要有大的創新。比如研究大眾消費這塊有沒有中國的人類學學派啊,而不僅僅是隻把中國作為一個案例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