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對話:人類學與中國傳統的討論(16)(1 / 3)

徐:大家講的這些多我是個很大的啟發,跟我講的中國是個學術大寶庫是一樣的,更簡練一些,真的是個金飯碗。自從費孝通無心插柳柳成蔭後,《江村經濟》是他無心地,他有心做的是異文化,本想做花籃瑤的,但他導師感覺到他做花籃瑤還不如做江村經濟。整個人類學正在從原始文化轉向現代文化,從原始社會轉向現代社會,從簡單到複雜。馬林諾夫三年在島上,他想關心世界局勢又回不來,他感覺更重要是研究現代社會、複雜社會,所以我分析因此他對費孝通《江村經濟》特別欣賞。《江村經濟》不過是在費孝通在很苦悶的時候,他姐姐給他的安慰,不是傳統的中國農村已經有了鄉村工業的味道。我專門去了開玄弓村,三十年代有那樣的繅絲廠很不得了啊,可想而知為什麼蘇南模式都是從鄉村提煉出來,是有曆史淵源的。這樣的金飯碗我們費老師首先挖了一碗飯吃了,所以馬林諾夫斯基對他評價那麼高。後來我們除了繼續跟著費老的社區做研究外,人家弗裏德曼搞了宗族研究我們就跟這他也搞宗族研究,他說研究中國社會特別是漢族社會要抓住宗族這個線索,他的材料是誰的材料呢?是林耀華的,弗裏德曼又沒來過中國。他是在非洲做研究,是想驗證非洲的宗族,就把這個材料引過去了。盡管林耀華在國際上很有聲望,但與弗裏德曼關於宗族研究的聲望比較起來差太遠了,我覺得。西方就把弗裏德曼關於宗族研究作為研究漢人社會最重要的代表。但後來對弗裏德曼提出挑戰地不是中國人又是美國人施堅雅,這個美國人提出市場的問題,他是在四川做的田野,正好是四九年四川解放前被抓住,資料被毀,回國後他憑記憶整理地。誰在中國挖了點材料出去後就變成某方麵的(大師),按王銘銘將研究中國社會四大範式,社區、宗族、市場、民間宗教,難道研究中國社會就隻有這四個關鍵詞,就這四個範式就行了嗎?我看還遠遠不行,你好比說中國社會特別是漢人社會本身內部差異巨大,但為什麼漢人社會還是高度認同?沒有客家人講自己是獨立的民族,北方人又怎麼樣,山西人又怎麼樣,沒有人做這方麵的文章,你在貴州安順你猛一看他們是苗族,但是他們高度認同漢族,他們問根尋祖還是去南京。他們講的話跟南京話差不多。所以在中國你作研究不得不研究族群,別的國家沒有這麼複雜。還有權力問題,在中國權力太厲害了,從古至今,這是政治人類學應該關心的。中國這個金飯碗你都不好好去探討研究,它不是很宏大的,也是很微觀,中觀的,是微觀、中觀、宏觀綜合的東西。所以剛才大家的發言對我最大啟示在:人類學與中國傳統,與中國的什麼傳統有關?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傳統,一個是曆史傳統,曆史傳統是中國人類學研究繞不過的,它太長了沒有一個可以和它相比。美國曆史就二百多年,英國曆史再長也就是從中世紀,再往前就是希臘羅馬了,中國傳統誰都繞不過,人類學要研究中國必須研究曆史傳統。第二個就是思想傳統,朱老師剛說到哲學思想傳統,社會有社會思想傳統,教育有教育思想傳統,這些裏麵有很多是人類學的思想。所以我想司馬遷也真是了不起,他寫的《史記》就是做過田野的,在古代那樣差的交通條件下,他到過泰山,到過嶺南,四川,這些地方他都去過,不然他怎麼寫得出來呢?!所以中國人類學的思想傳統或者中國的思想傳統都是跨學科的,哲學的、曆史的、教育的、倫理的等等都離不開。第三個是文化傳統,中國傳統中很重要的一個是文化傳統,我之所以一開始不把題目定為文化傳統或是傳統文化,是怕把我們限製住了。今天聽了幾位教授的發言這點對我是個很好的啟發。文化傳統是中國人各種行為方式的一種表達,如風俗習慣。春節是我們的一個文化傳統,我們有自己一係列的民族節日,這個太重要了。西方和我國的節日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宗教性的,而我們的節日是比較人性的、農時性的。這些文化傳統你能不說嗎?看到韓國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一個“端午祭”,我們就著急了。要不是這樣我們2008年還沒有傳統節日的假期,五一節也不象五一了,國慶節也不是國慶節了,都是黃金周。現在五一拿掉了,國慶節也總要拿掉,都成了旅遊節。旅遊節也不象旅遊節,人家狂歡節狂歡地開心,我們根本不敢搞。本來南寧市要搞民歌節狂歡,後來又怕出事情,臨時取消狂歡。還有經濟傳統,經濟傳統也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們自古以農為國,但有和草原文化、畜牧文化又有密切的關係,南北經濟互補。說實話在古代中國離開馬就沒法走路了,馬太重要了,現在宣傳汗血馬很厲害。遊牧民族離不開茶葉,茶馬把我們南北聯係在一起,這是經濟上的民族傳統。我們民族太多元了。從古至今都是多元的,我很想數數從古至盡出現過名稱的民族到底有多少,成千上萬啊!這樣的文化,這樣的族群為什麼不像歐洲那樣成為分裂性的國家建構呢?為什麼大一統總好似個趨勢呢?這也是我們的傳統,最有意思的就是民族傳統,民族關係的趨勢逐漸走向一體。漢民族隻是多民族走向一體的過渡,中華民族有很長一個形成過程。你如果研究民族關係、民族傳統你就可以發現現在世界為什麼對我國的民族關係這麼關注,這很有關係啊。現在打來打去就是民族的衝突,巴以衝突就是兩個民族的衝突。怎麼樣像中國一樣多民族走向一體,它有衝突但是合合分分,總是往一體方向走。歐洲走到現在才走到一體,我們中國早就在走這條路了。有人預測東盟也要走向一體,但是再過五十年、一百年走不走得到歐盟這樣子還沒難說。但這是曆史的一種趨勢,所以中國的傳統包括曆史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傳統、經濟傳統、民族傳統或者還有其他的傳統,這就為我們人類學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學術寶庫。我們如果從這些方麵去考慮、考察,中國人類學就不應該像別人那樣總是做一個微觀的,做一個社區就完了,你社區能說明什麼問題還不知道,如果大家都做社區就雷同了。正如朱老師講地我們理論自覺意識太落後。所以我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覺作為一個學科的發展,人類學要發展,要像社會學那樣快地發展,就必須有為,能夠對世界人類學有貢獻,必須要自己宏大的氣勢。這個宏大氣勢並不等於要像我們今天一樣討論一個具體一個宏觀的問題。格爾茨他們也是從具體到一般,從特殊到一般。而我們中國學者恰恰缺少從特殊到一般的功夫。我們這個話題確實很大,但是我們是從人類學角度看,所以很想聽大家的意見,今天我聽了後有很多新的體會。下麵大家還可以隨便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