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對話:人類學與中國傳統的討論(15)(3 / 3)

三、群體的自覺意識。對於人類學的中國傳統、或中國經驗、或中國理論的認識,需要有群體的自覺意識。這種群體自覺意識一是超越以華夏中心主義看自我的古典盲目自大,二是超越以西方中心主義看中國的現代妄自菲薄。也就是說,要達到某種文化自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現在是中國學者喪失自我的時代,我們天天在批判西方中心主義,但我們自覺不自覺運用的還是西方中心主義;我們天天說著高揚民族文化,但在喊著這些口號的過程中時不時感到技不如人的心虛與自卑。也許時間能改變一切,但作為以人類的全部曆史與全部空間為研究對象,以對人類前途終極關懷為基本出發點的人類學家需要有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宏遠目光。

徐:朱老師講得很係統,下麵我們請瀾博士講講吧。

瀾清(以下簡稱瀾):今天徐老師的題目很有意義,我就接著幾位老師的發言往下延伸兩點。一個是關於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者是不分家的,隻是中國人類學人力不足,很難兩者兼顧。如果講應用的話,你要對這個事物的原理、運做機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談地上運用。在運用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對事物的基礎原理、運做機製有個了解和研究,實際上是個互動的過程。所以我覺得不存在一個矛盾,可能更多的是互相促進和發展。第二就是徐老師談到中國人類學傳統,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在中國傳統中,徐老師也是做曆史學出身,也知道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民族,這些民族不僅是在周邊,某些時期也入主了中原。很多時期是少數民族掌握了中國的政權。在這些曆史的研究中,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是比較落後的,是不是曆史學的研究也可以借鑒人類學、社會科學的方法?另外還涉及到一個中西交鋒,剛才老師也談到鄭和下西洋的問題,其中我們也有和很多民族打交道的過程。以前我們不太注重從人類學的觀點去考察這個過程,這實際上不僅是各民族的一個交流,也有漢民族和其它民族的誤解和衝突,若我們運用人類學、社會學的眼光,可能就會對我們的曆史有更深的了解。

前麵朱老師談到的六經,“六經皆史”。在對這個“史”的考察上,傳統的眼光就是從我們漢民族角度去看,現在人類學研究本土文化講究一個“生化”,化熟為生的過程,我們要跳出來去看中國本身的傳統文化,把它做為異文化研究,也許可以挖掘更深的東西出來。另外我也看到,又回到剛才的理論和應用問題,中國人類學有很好的一個資源,文化多樣性非常複雜,也有可能作出好的成果在國際上有好的貢獻。因為很多外國學者在中國做的研究,在國際上不斷成為很有價值的東西,這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我們不能拿金飯碗去討飯,本身我們就有很豐富的資源,如果都讓外國來做了,這的確是中國人類學一個巨大的損失。我就先說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