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對話:人類學與中國傳統的討論(13)(3 / 3)

我第二個觀點是中國傳統是人類學研究的學術寶庫。五千年的曆史,現在再追溯長一點可能是上萬年,最近三峽巫山人材料的公布,那是兩百萬年,這個材料是最有利挑戰中國人是非洲人來源的說法,也就是非洲起源說。所以我覺得這麼長的曆史又沒有中斷過,要多麼豐富就有多麼豐富。我們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的學術寶庫中提升出東西來呢?

第三個觀點是中國的傳統有多樣性。無論是民族的多樣性還是文化的多樣性都說明了這一點。太豐富了,最近也就是暑假我和我的夫人,她也是做這方麵的研究,去了黔東南,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建設搞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項目又多啊!到處都是水泥房子,環境破壞很嚴重,所以2004年我們在銀川開會即第三屆人類學論壇時就討論了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當時參加會議的李亦園先生是大聲疾呼人類的永續發展問題,他很擔心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在這樣下去會出現特化,人類將自己毀滅自己。我們到貴陽飛機場看到的一條大標語上寫著“這裏是人類疲憊心靈最後的休閑地”,據他們說是聯合國官員對黔東南的評價,也就是說那裏是原生態的,它長期滯後長期不發展而保留了一片所謂的淨土,也不是一點不發展,最起碼電視也進去了,手機也進去了。當時我們去看過之後就有一種感覺,按餘秋雨說的,就是“原生態力量的震撼”。象這樣多樣性的東西在中國還很多。包括我們湖北,我對湖北不是太了解,下去的地方也不多,但最近我去了隨州。隨州是炎帝神農的故裏,但是它的知名度不高啊,倒是寶雞講它也是故裏,他倒是要把我們都請去給他作宣傳。隨州做為湖北的來講,整個湖北就沒有把這個文化當作自己的東西,它還在那裏有點自生自滅的味道,地方都沒搞(開發)。故裏的講解員引導我們祭拜祖先還要我們積功德,我們當然還要積點功德啊。我覺得這多少是一個諷刺,湖北這麼好的資源,炎帝的資源拿到手裏都不用,不做文章,讓一個隨州市的一個小小的鎮在那裏做,他做不大。但是寶雞做的很厲害,天水做伏羲文化做的很厲害,紹興做大禹文化每年都是大禹祭,它是省裏祭市裏麵承擔,我是頭一二屆都去過,所以我覺得文化的多樣性在我們湖北也是很充分的,光這一點我覺得就值得湖北省大張旗鼓地宣傳出來,這對我們文化的認同,民族的認同都是很有意義的。我看到一位美國的先生就把一位美國畫家畫的一幅油畫神農,很大,送回來。現在每次遊街都把這幅畫抬出來。總之這些東西太多了,為什麼中國的文化能這樣傳承,傳承這麼久,但又為什麼在五四以後打倒了“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以後“批林批孔”,現在又有國學的複興?這段時間,易中天很火熱,於丹很火熱,人家說於丹把孔子碎片化了,碎片化比沒有好啊。總之我覺得這也是多樣性,這些多樣的中國傳統,這些多樣性的狀態,它就有麵對中國乃至世界當代問題的解釋力、行動力、解決力。

我最後一個觀點是我們整個世界回歸人類學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必然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大,但是每個從事這方麵研究的人的實踐經曆中必然要遇到傳統文化的問題。我曾經在成都開過一個座談會,我們做了首次對話,第二次我們在南寧請廣西民族大學的幾個教授做了座談。第三次在中山大學和周大鳴等教授一起的討論。今天是我開的第四次座談會,主題還是這個,先我們幾位教授然後同學誰都可以發言還有瀾博士也可以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