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對話:人類學與中國傳統的討論(13)(2 / 3)

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不深,但我感覺到中國經驗是很有潛力的。在我做的發展援助裏頭,人類學家提出的很多的觀點、爭論和個案,但是在這些研究成果中,獨獨缺少了在中國經驗的研究成果。所以,中國經驗是很有潛力的,因為我們發展體係是非常完備的,它可能與拉美、非洲的有很大的區別,因為這些地區有很深的殖民影響,所導致的後果、中間發生的事情也很不一樣。所以,這是讓我繼續研究下去的興趣所在。

在接下來就是一個研究方法的問題。田野經驗幫我把我自己的興趣引入到研究領域裏頭,同時,我也覺得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困惑:推進的深度。除了微觀外,還要有一些別的嚐試。

第三個就是人類學者對於自身的定位。除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裏頭,還要思考一下自己做的東西對於這個社會、國家政策的作用。我覺得人類學要擴大影響,就是要我們做好研究,讓人家理解、感受到我們的成果。

徐:很好!承蒙大家的支持,犧牲了休息時間來參加座談會,給我很多的啟發,謝謝!

[錄音整理:高烈波]

關注中國傳統是人類學學科關懷的必然

時間:2008年1月13日

地點:武漢大學社會學係會議室

主持人:徐傑舜教授(人類學高級論壇秘書長、廣西民族大學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導)

出席人:朱炳祥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係主任、博導)

孫秋雲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係副係主任、博導)

鍾年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係、博導)

瀾清(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係博士)

宋雅思(武漢大學社會學係人類學專業07級碩士研究生)

劉日晶(武漢大學社會學係人類學專業07級碩士研究生)

朱炳祥(以下簡稱朱):今天我們幾位坐在一起,在武漢大學社會學係召開這麼一個小型座談會,來談一談徐傑舜提出的一個話題,即人類學與中國傳統問題。此前他在中山大學等地方已經開了三次這樣的座談會了,這是第四次。這也是對我係人類學的一個促進。我係人類學碩士點是2003設立的,2004年開始招生。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製都改成了兩年製,我係第一屆人類學碩士生2006年畢業,有的已在讀博士研究生。去年上半年,學校任命我擔任武漢大學社會學係主任,人類學學科要發展,以後請大家多多支持。好了,我作為東道主,開個頭,下麵把話語權交給徐傑舜老師來組織這次座談會。

徐傑舜(以下簡稱徐):今天朱老師說的這兩個話題我們可以分為兩段來進行,一段時間我們先來討論人類學與中國傳統的問題;另外我們留一部分時間來給朱老師出謀劃策,提點建議,做方案的時候可以開拓思路。

人類學與中國傳統這個話題我是最近兩年提出來的,我想在座的教授、老師都是從事人類學工作十幾二十幾年的經曆了,在做學問的過程中肯定有這樣的想法,就是逐漸逐漸地覺得我們不能再跟著西方走,不能再跟在西方理論的後麵。西方學術界已經是在批判西方中心論的情況下把眼光投向了中國,他們把眼光投向中國是想找到解決目前世界很多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要把眼光投向中國呢?因為與中國的傳統,與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或是文化傳統有關。人家都要到我們這裏來找答案找解決方案,我們自己為什麼老是講西方的話呢。我們應當回憶一下費孝通先生在他晚年所致力於做的實際上就是在中國傳統裏麵提升人類學的理論,好比說他的“文化自覺”,好比說他的“和而不同”,都非常經典,當然還有他的“多元一體的格局”問題。這些都是很宏大的視野,很宏大的敘事,但是放到具體情況下呢,它就具有這種解釋力就具有這種行動力。我看過我們孫教授寫過的對費老的多元一體論的一個評論,寫的非常好。最近我跟朱教授接觸比較多一點,我請他做過一次訪談,談了一下人類學與中國體係問題。去年十月,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學召開的第六屆人類學高級論壇上,朱老師也去參加了並發了言。在那個會上呢,我就覺得要把中國話語再次提煉為中國傳統。我這個提法有幾點考慮,一個是中國的希望在這裏,一個是世界的希望也在這裏。這是我的一個觀點。世界上怎麼樣的打鬧,最近還在到處殺人,一定要回到和平上去,遲早要回到和平。那怎麼回?要到我們人類學裏去找。人類學有這樣一個資源可以提供,尤其是中國傳統裏麵可以提煉這些資源。這是人類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價值取向。人類學要是沒有用的話早就衰落下去了,那麼為什麼它不衰落它越來越發展呢?說明它跟世界的希望是聯係在一起的,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希望在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