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對話:人類學與中國傳統的討論(10)(1 / 3)

徐:好吧,今天我們的討論非常的好。我想講總結的話李教授已經幫我總結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為了來討論人類學理論方法的,也不是純粹來討論中國傳統的,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的傳統要如何麵對中國和世界的問題。那如何麵對恰就是李老師剛才講的,中國傳統當中好的東西對世界的解釋力、行動力和解決力,可以把它甄別、概括、歸納出來,然後把它提煉出來,再提升到為中國、為世界服務上去。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人類學家或人類學本身和中國傳統本身對世界的貢獻就大了,它對世界的和諧就起了作用。

好,那我們今天就討論到這裏。謝謝大家!

[錄音整理:趙曉香吳桂清]

三.中國傳統的多樣性

時間:2007年12月16日下午

地點: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主任辦公室

主持人:徐傑舜(人類學高級論壇秘書長,廣西民族大學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導)

出席人員:

周大嗚(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主任、教授、博導)

何國強(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教授、博導)

張應強(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教授、博導)

劉誌揚(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博士)

楊小柳(中山大學人類學係講師、博士)

孫錦育(中山大學人類學係秘書)

吳桂清(廣西民族大學06級碩士研究生)

徐傑舜(以下簡稱徐):在做人類學的研究過程當中,出現了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以往,一直強調本土化的研究,它是西方人類學的中國解釋。現在,實際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即中國人類學的研究出現了一個拐點:研究從本土化拐向中國化、或者說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即周大鳴教授此前提到的中國社會的研究。這個拐點的出現和現如今的世界的大趨勢緊密聯係在一起。西方早就在批判自己的西方中心主義,斯賓格勒早在80多年以前就對西方中心主義做了非常深刻地批判,但是批判西方中心主義的高潮還是在上世紀代末,9.11以後這種批判浪潮更高。麵對這樣的一種批判,中國的傳統,以費老的和而不同、文化自覺而概括出來。世人越來越意識到,西方的思想對於現代世界的解釋力、解決力、或稱為行動力都受到了挑戰,也可以說是軟弱無力,尤其是布什的單邊主義,其推行的結果是,從氣昂昂的進入伊拉克到傷亡慘重。道是中國傳統文化提煉出來的,對於世界問題的解釋有一定的借鑒,正如張光直所說的:中國文化的可釋性很強,關懷的是世界。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這樣一種解釋力、解決力和行動力,所以在這樣一種狀況之下,我們怎麼樣去認識這個變化、或者說怎麼樣進一步去認識中國傳統的人類學意義和價值。前不久,我們參加了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的第六屆高級人類學論壇,其主題是人類學與中國話語,會上大家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中國話語對於人類學有很大的意義。麵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傳統能否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進一步的提練、概括和升華出來,對世界和諧、對世界人與自然的關係有一定的解釋能力。最近,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正在召開的世界氣候正在變暖的會議,也再次向全人類敲響了警鍾。氣候變暖這個全球性的問題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問題,今天是12月16日,身處廣州還需要著夏裝。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坐在一起共同來探討中國的傳統對於人類學有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我本身是半路學習人類學的,更想向科班出身的人類學的教授和同行請教。今天,我是特別感謝周大鳴教授,特意抽空將我們食宿住行安排妥當。接下來,大家隨便的聊。我有幾個要點:一個要點就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在的世界要回歸到人類學的理論上來,因為人類不能再次自相殘殺,也不能跟大自然去鬥爭,所以世界是需要人類學的,中國也是需要人類學的。對於世界問題的解決,運用的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可行的,它本身是一個很豐富的寶庫,而這個寶庫是多樣性的。中國的傳統有很多不同的路線圖,可以講史學的也是一種傳統,文學的也是一種傳統,儒學和道學也是。我所講的傳統是多樣性的,包括的範圍比較廣泛一些。那麼,我們在麵對世界的時候,中國的傳統如何去解釋世界,去解決世界碰到的種種問題。這些方麵,我想請教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利用這個寶貴的禮拜天發表高見、各抒已見、共同探討。

周大鳴(以下簡稱周):中國的人類學研究要從本土去挖掘研究的目標,才能走向世界,才能與學術界對話。如族群的研究很多很多,我們可以通過對國內的族群的研究來與國外的族群理論對話。可是我們現在談到的多元,太多的受費老的多元一體理論的影響,實際上費老的理論,若仔細地去研讀,隻注重一體,而忽視了多元,更沒有講到多元和一體的矛盾與衝突。真正做到多族群“美美與共”,矛盾和衝突是不可回避的。許多西方學者看到中國多元宗教並存的現實,而忽略了這種共存是長期的矛盾和衝突中形成的,因而很容易得出,中國人沒有什麼單一的信仰,或者是中國的信徒很功利、見神就拜的結論。而中國的多族群是如何解決協調矛盾和衝突到達和諧共存的,這恰恰既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也是人類學可以做出來的理論貢獻。人們還有一種誤解,認為揭示分歧和矛盾是“分裂”,而“一體”就是“一元”。這樣,自然製約了把費老的理論往前推動。現在既要保存各民族的文化、又要發展,各地方文化傳統也作為一種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樣就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發展成一個模式,還是多種模式;二是,實際上保護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是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而這多樣性的文化如何共存呢?從曆史的角度來說,一體可能是一種理念、或者說是一種趨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個社會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若按照它這種發展趨勢,就認為中國社會朝著一體方向發展、朝一元發展,而不是要保護多元性。多元比一體更為複雜。我們要更多的研究和挖掘中國的傳統,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在去年召開的會議上,我們談到之所以要選擇“文化多元性”作為議題,是因為在過去對文化的多元共存注意的不夠。我們要更多地探討這個方麵的理論,希望能在前沿的理論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