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玫瑰的名字》新譯本可靠嗎(3 / 3)

與“被認作獻給大阿爾伯特的秘密之書”對應的原文為libro dei segreti attribuito ad Alberto Magno,其中attribuito的動詞原形為attribuire,與英文的attribute意義完全相同,在這個語境中,是“認為是……的作品”的意思。因此,不是什麼“那本被認作獻給大阿爾伯特的秘密之書”,而應該是:那本被認為是大阿爾伯特所撰的秘密之書。

例12:“另一方麵,後來我查證到,瓦萊翻譯(?)阿德索的手稿時,巴黎當時正流傳著《大阿爾伯特》和《小阿爾伯特》十八世紀的版本。”(第7頁)

這一句的結尾在中譯本第7頁的最末一行,離譜的是,這是個殘缺不全的句子,而且,這之後還漏譯了很長的一句。現將原文引錄於此:…circolava a Parigi un’edizione settecentesca del Grand e del Petit Albert ormai irrimediabilmente inquinata. Tuttavia,come essere sicuri che il testo a cui si rifacevano Adso o i monaci di cui egli annotava i discorsi,non contenesse,tra glosse, scolii e appendici varie, anche annotazioni che poi avrebbero nutrito a cultura posteriore?

試補譯如下:巴黎當時正流傳目前已損毀不堪、難以複原的《大阿爾伯特》和《小阿爾伯特》的十八世紀版本。然而,我又如何能確定,為阿德索以及他記錄過其注解的僧侶們所知的文本中,除名物解釋、點評以及各種附錄外,不會也包含一些將繼續豐富今後研究的評注呢?

按,《大阿爾伯特》、《小阿爾伯特》指十七、十八世紀流傳在歐洲的兩種魔法書。

例13:“最後,我在翻譯時保留了瓦萊神父本人認為不宜翻譯的拉丁文片斷。也許他是為了保留當時的語言氛圍,但他又沒有確切的理由,除非他有表明手稿出處的意圖,也許是我誤解了。”(第8頁)

這裏譯得驢唇不對馬嘴,必須重譯才行。原文為:Infine, dovevo conservare in latino i passaggi che lo stesso abate Vallet non ritenne opportuno tradurre, forse per conservare l’aria del tempo? Non v’erano giustificazioni precise per farlo, se non un senso,forse malinteso,di fedeltà alla mia fonte...

試重譯如下:最後,我是不是該保留瓦萊神父也許出於保留時代氣息的考慮認為不宜譯出的那些拉丁文段落呢?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要這樣做,除了一種對我所依原始出處的忠實感(也許是出於誤解的忠實感)。

後文明明說了,“我刪除了不必要的段落”,這裏怎麼還能說“保留了……拉丁文片斷”呢?而且,原文第一句是問句,中譯本沒有體現。此外,“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要這樣做”的也不是瓦萊神父,而是敘述者“我”。

例14:“如今我理性地蘇醒過來,理智地發覺,沉睡中的所有夢魘已蕩然無存。”(第8頁)

原文為:ora che la veglia della ragione ha fugato tutti i mostri che il suo sonno aveva generato.意思是:既然理性的蘇醒已經將它的沉睡所造成的怪物盡數驅散。需要提醒讀者留意,這是括在括號中的非完整句。原來的中譯文不知所雲。

例15:“因為它是有關書籍的故事,而不是日常生活的瑣事,閱讀它可以引導我們進入角色,像大模仿家坎普滕的托馬斯那樣扮演角色:……”(第8頁)

這是開篇引子的最後一句,不幸的是,跟引子的第一句一樣,也譯錯了。原文為:Perché essa è storia di libri, non di miserie quotidiane, e la sua lettura può inclinarci a recitare, col grande imitatore da Kempis…意思是:因為它是有關書籍而非有關日常瑣事的故事,而閱讀它會引領我們跟著偉大的效法基督的人耿裨思一起念誦:……

《效法基督》(或譯《師主篇》)一書的作者Thomas à Kempis,天主教文獻一般譯為多默·耿裨思,譯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大模仿家”不是演戲的,因此不會“扮演角色”,他也不會“引導我們進入角色”。這裏的recitare與英文中的recite一樣,是“背誦、念誦”的意思,而不是“扮演、演戲”的意思。後麵念誦的那段拉丁文,正是Thomas à Kempis的名句。

(原刊於《南方周末》2010年11月19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