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的解讀問題
當代學者研究古人,總不免存在文獻解讀是否正確的問題。《李紱與〈陸子學譜〉》中斷句斷錯、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不少,《李紱與清代陸王學派》紮實一些,不過也不是沒有疏誤處。下麵各舉一例,試加說明。
《李紱與〈陸子學譜〉》附錄二《李紱學術編年》引用《與陳彥瑜書》,並考證說:陳彥瑜(震)卒於雍正九年,而《與陳彥瑜書》中有“自新年抵館,今七閱月矣”之語,“李紱一生中曾三次任館職,即:雍正五年十二月入八旗誌書館、乾隆元年十二月充三禮館副總裁、乾隆六年三月充明史綱目館副總裁。由上可知,《與陳彥瑜書》一文應作於雍正六年”。這是用的“排除法”,將不可能的排除掉,留下似乎就是正解。可問題是,作者沒意識到,此“館”非彼“館”,這裏所說的“抵館”跟什麼八旗誌書館、三禮館、明史綱目館全都沒有關係。
實際上,《與陳彥瑜書》當作於康熙四十九年,當時李紱考中進士後被選為庶吉士,在翰林院內學習,所謂“抵館”就是入翰林院,信中“季有考,月有課,日有館務”等語,說的就是庶吉士學習期間的情況。況且李紱在信中說的盡是些讀書砥礪之類的話,還貌似謙抑實為炫耀地開列出自己七個月裏讀的幾十種書,這種意態又豈是人過中年所宜有?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引《與陳彥瑜書》,是用作李紱入翰林後“益勵於學”的證據,這當然是很正確的。黃進興亦引此信,不過沒有注明寫信的時間,在英文原著裏也並未將“抵館”字樣譯出,而是直接省略了。
黃進興在《李紱與清代陸王學派》第七章,也是全書最後一章的結尾處說:“康熙二十五年,著名反滿學者黃宗羲在給友人的信中讚揚當時的情況是‘今儒者遭遇之隆,蓋未有兩。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黃宗羲的評價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說明,盡管他從來沒有背叛自己為明朝遺老的身份,但他並不愚忠。他對康熙皇帝的讚揚反映了:他預見到,一兩千年來儒家夢寐以求的聖君降臨的理想即將實現。”(第161—162頁)
其中涉及引文的那一句,黃進興的英文原文是說,黃宗羲prai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the time Confucian scholars have been best treated, and so one unexpectedly witnesses the coming of a grand age”。這段話直譯過來,就是講,黃宗羲稱讚當時是“儒者們獲到最好的待遇的時期,人們不期然地成為一個偉大時代來臨的見證人”。那麼,黃宗羲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嗎?
事實上,上述引文出自《黃宗羲南雷雜著稿真跡》中的《與徐乾學書》,這是康熙二十五年黃宗羲寫給徐乾學的一封信的信稿,開頭是這樣寫的:
去歲得侍函丈,不異布衣骨肉之歡。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當其盛也。今聖主特召,入參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蓋未有兩。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朝野相賀,拭目以觀太平,非尋常之宣麻不關世運也……(按:“函丈”,《真跡》釋文作“函文”,誤;“骨肉”,釋文作“胥肉”,不可解,《真跡》影印效果差,此處筆畫模糊難辨,從字形上看,疑為“骨肉”。明清間習用“布衣昆弟之歡”一語,“布衣骨肉之歡”或與之相類。)
其實,在這封私人信件裏,黃宗羲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徐乾學個人的,並未就當時儒者的普遍處境進行總結。信的大意是說:去年跟您相處得很融洽。一般居高位的官員丟掉禮賢下士的傳統已經很久了,而您居然待我這麼好,實在是我的幸運。現在皇上特別下旨,讓您參與重大機密的決策,古往今來儒者所獲的寵幸沒有趕得上您的了。五百年才出一位的有名臣子,現在終於得見。聽聞這個消息,朝野士人相互道賀,都認為太平盛世不遠了,這一任命顯然跟那些與國家前途沒有關係的一般詔令不同。
有趣的是,《李紱與清代陸王學派》的譯者,在還原引文時,似乎有意將“古今儒者遭遇之隆”改為“今儒者遭遇之隆”,因為不這樣改,就跟黃進興的理解對不上了。事實上,所謂“五百年名世”,典出《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名世”,本義是聞名於世,而所謂“名世者”,自來都特指輔佐君王的儒者士人。比如清初有“名教罪人”之稱的錢名世,字亮工,“亮工”典出《書·舜典》,意思是輔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剛好可以印證名字裏“名世”二字的含義。黃進興把“名世”理解為“一個偉大時代”,顯然是錯的。
自從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引用了《與徐乾學書》中的內容,這封信就被許多對那段曆史並不十分了解的人當成黃宗羲晚年肉麻地吹捧康熙政績的一個證據。黃宗羲晚節確有可議之處,這封信裏流露出的語氣似乎也確與遺民的身份不甚相符,然而,我之所以要在此不憚煩地加以解說,乃是因為像黃進興這樣誤解文義、擴大古人言說的有效範圍,非但對大儒黃宗羲不公平,對理解明清之際士人的真實處境與真實想法也很不利。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紱與清代陸王學派》、《李紱與〈陸子學譜〉》恐怕還隻是李紱研究的一個起點、一個不能算是特別高的起點。
(原刊於《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0年6月6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