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研歸鑽研,異域學者讀解中國古代文獻,在細節處總免不了參差舛誤,這原是情理中事,史景遷自然也不例外。《回到龍山》是由大量文獻的譯文和轉寫構築起來的,涉及引文數不勝數,不犯錯簡直是不可能的。由於關涉具體文意理解的部分解說起來太占篇幅,隻好從略,茲僅舉兩個簡單的、與專名有關的例子,聊窺一斑。
原著第29頁講張岱於“九月的月亮節”(September moon festival)期間偶訪西湖,注釋中交代此處的內容出自張岱的名篇《西湖七月半》。我們知道,同一天在中西紀年裏可能相差十幾天至五十幾天,不過,陰曆的“七月半”變成陽曆“九月”的節日,也還是令人生疑的,畢竟要想搭上九月的邊兒,相差天數要在四十五天以上,這種機會是較少的。七月半,即陰曆七月十五,按道教的叫法,是中元節;按佛教的叫法,是盂蘭盆節。總之,這個節不能叫“月亮節”。事實上,我國的中秋節有英譯作moon festival的先例,我疑心史景遷錯把“七月半”看成“八月半”,當作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了。
原著第284頁,也是該書正文最後一頁,提到張岱在《有明於越三不朽圖讚》的序言中用了別號“古劍老人”。這個別號被譯為英文Old Man with an Ancient Sword,直譯就是“帶著一柄古老的劍的老人”。但“古劍”並不是“古老的劍”,而是指蜀地的劍州。張岱晚年在《自為墓誌銘》中自稱“蜀人”,《四庫提要》則說他“家本劍州”,不管宗子的祖籍究竟在哪裏(黃裳先生在1957年發表的短文《陶庵張岱》中曾提出張岱自稱“蜀人”別有緣由,參《來燕榭集外文鈔》第494—495頁),“古劍”指劍州,是不存在疑問的。張岱的著作常署“古劍陶庵老人張岱”,按慣例,“古劍”的位置正是標明籍貫的,況且“陶庵”二字嵌在當中,“帶著一柄古老的劍的老人”之譯法是無論如何無法成立了。
我們當然從不懷疑史景遷能憑藉其流利的敘述手法將西方讀者引入複雜的中國曆史世界,但是對這位能幹的導遊推介的景點是否合宜以及他的解說是否確當,我們還是要稍加考量的。
(補記:《回到龍山》一書已有中文譯本,改題《前朝夢憶》。)
(原刊於《文彙報》2008年10月5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