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理解個人的微光與整體的宏大無邊的光明上,人們不會產生大的差異。例如沙光這樣說:
一顆小星,隻有被嵌在夜空
它才能照亮夜行者的前方
一滴水,隻有當它融入大海的合唱
才能彙成宇宙嘹亮的樂章
許多積極勸導正確處理個體與整體關係的理念,也都是這般表述的。而在宗教的勸示中,這些個體發出的光,是在十字架的照耀下,“才能踴躍出生命最美的詩行”。這就是宗教與一般哲學的不同。但它們之間的最後歸依於美善,則是同向的。
深入信仰後的沙光,不論是人,不論是詩,全都有了新的境界。我感到了神之愛的光芒,沙光是住在那裏邊的。“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麵的,就是住在神裏麵,神也住在他裏麵。這樣,愛在我們裏麵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它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神賜福給信他的人,沙光是有福的。“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幹。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沙光的詩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新的境界,那是一種擺脫了塵俗的空明澄徹的境界。在這滾滾塵囂的世界裏,沙光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我們所陌生的無功利意圖的大愛。她給予我們的是一種啟示——在這人際關係變得十分脆弱的時代,存在著一種讓人的生命得以淨化的精神力量。從這個方麵來看沙光現在的作品,我們可以清楚地判明它的價值,盡管我們先前對此是生疏的。
《泉旁的玫瑰》全書分十二詩卷,為《心笛》,為《印記》,為《歸回主愛的金門》,為《仰望》,為《高舉你在一切之上》,為《壓傷的蘆葦鼓起讚美的花絮》,為《乘駕地的高處》,為《泉旁的玫瑰》,為《孤棲》,為《微聲祈禱》,為《祭壇》,為《冠冕》。十二詩卷,應了十二個月的時數。每詩卷有詩七章,應了上帝創世的七日之數,預表著上帝創造之工的工作與工成。《創世記》說:“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每詩卷七章之後都有一祈禱辭,預表信奉上帝之人的每日更新。沙光是虔誠的基督徒,她的詩集的布局也鮮明地體現著她在上帝麵前的敬虔——那就是每年、每周、每日,不住向主祈禱。
詩人有福了,沙光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