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國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與借鑒(8)(1 / 2)

在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不同步的矛盾很突出,工業吸收就業人員的有限性已經成為製約城鎮化發展的“瓶頸”,這種狀況在全國許多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在工業發展薄弱地區尤其如此。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這就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韓國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道路,不可能將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依賴於國外進口,這就決定了在工業化進程中,必須要保持農業與工業間的平衡。由於工業化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的關鍵因素。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工業化的產物,世界各發達國家無不通過發展工業來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按照多數國家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化應走輕工業——基礎工業——重加工業的發展道路。我國建國初期,由於曆史發展所處的特殊環境,不得不采取直接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而跨越了發展輕工業、基礎工業的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正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積聚並逐步完成轉移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需求數量相對減少,第二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考慮到我國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較多的情況,國民經濟的發展應該較多的選擇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同時在農村,要發展能大量吸收農村勞動力的新型農村工業繼續支持鄉鎮企業發展,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使之成為今後農民增收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

因此,必須完善相關政策,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兼顧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戰略,增加城市城鎮經濟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拉力”效應。

(二)完善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支持體係

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曆程表明,農業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以為工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剩餘農產品,釋放更多的勞動力。英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率先啟動現代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曆史進程,與其通過工業革命,建立了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率提高的政策密切相關。美國的農業人口轉移,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通過建立優惠政策,支持農業機械化以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使農業人口實現轉移。由此可見,農業人口向城市非農業人口係統轉移,是有條件的,它是在城市工業迅速發展和農業機械化逐步實現的過程中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完善相關政策,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協調同步。中國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曆史時期,政府要在資金、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繼續加大支農、惠農力度,進一步改革和創新農村土地製度,不斷推進農業的集約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

(三)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項製度及政策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政府要在製度建設上予以保障,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引導,為人口自由流動和就業創造條件。英國、日本的曆史發展證明,隻有束縛農民的各種製度逐漸鬆懈、瓦解,並通過立法保障農民轉移就業的發展權利,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才會順利進行。

目前在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就業雖然已不存在限製自由流動的政策,但仍存在一些製度性的障礙,如戶籍製度、就業製度、社會保障製度和城市公共品供給製度等,這些導致城鄉不平等的製度嚴重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後的穩定就業,嚴重阻礙了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中的製度供給缺失造成的矛盾和問題已越來越突出。由此可以判斷,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已開始進入製度及政策完善與創新階段。土地製度及農業政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重大影響,相對不公平的土地製度和忽視甚至剝奪農業的政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會產生消極影響,相反,相對公平的土地製度和傾斜的農業政策對於農村勞動力轉移會產生積極影響。巴西的教訓與其不平等的土地製度密不可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社會保障體係不完善致使生存保障土地對農民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