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有利於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政策體係
組織化的農民和組織化的鄉村社會能形成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良好的社會組織基礎和社會合作機製。構築與市場化、民主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相適應的農村社會組織基礎與治理結構,也必然要求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水平。中國和日本的情況比較類似,有大量分散的農戶,人們因為生活習慣等原因不願意離開家鄉和土地。日本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有利於農村社會中間組織發展的製度環境。日本政府通過政策工具,鼓勵各類“農協”組織吸收農民入會,以此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並成為日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社會組織基礎。借鑒日本成功經驗,通過完善有利於農村社會中間組織發展的製度環境,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中間組織,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逐步實現農民組織化與城鎮化、工業化、知識化“四化聯動”、整體推進,充分發揮農民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主體作用。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應多樣化
農村勞動力向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遷移,是大部分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但是,由於各國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中麵對的資源享賦、製度背景、曆史文化及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一般無法保持固定不變的模式,中國隻能根據其自身的發展階段和國情特點來不斷完善創新自己的模式。即使在本國內部,由於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也應有不同地區的轉移模式。但無論選擇哪種模式,都必須要兼顧城鄉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由於城市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盲目的流入大城市,不但不會實現真正意義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還會導致類似於印度、拉美等國家的城市病的出現。從印度60年代後的綠色革命的成功經驗,我國可以嚐試實行建立“城鄉過度帶’,這個過渡帶可以是小城市、城鎮、也可以是鄉鎮企業,實現多種方式的轉移。我國和日本的情況比較類似,有大量分散的農戶,人們因為生活習慣等原因不願意離開家鄉和土地。可以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農村引入城市的生活方式,既可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又可在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繼續重視農業發展,持續增加則政投入,調整農業產業政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進一步增強農業部門吸納勞動力的作用。此外,加強基礎建設,降低信息、交通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完善信貸市場,提高金融效率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促進產品的出口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使得勞動的邊際產出增加,以勞動替代資本,促進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應當關注的問題。
(六)選擇與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發展戰略
國際經驗表明,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非農勞動力需求不斷擴大是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的前提。拉美和非洲勞動力遷移的失敗之處正是沒有滿足這個前提。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土地製度。保障農民在轉移之前能夠在農村有基本就業和保障,同時在農民進行轉移時又有可行的機製處置土地,以土地置換社會保障。所以必須鞏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製為基礎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同時探索相關的土地流轉機製。其次,發展戰略必須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這樣產業結構才能符合資源比較優勢,才能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近年來,之所以出現的重工業比重提高的趨勢,是因為某些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因素所導致的,與發展階段的要求並不符合。提高吸納就業的能力,應該通過培育和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等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