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選擇正確的戰略、產業政策和農村發展政策
政府選擇不同的發展戰略,對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不同的作用。總的來看,如果政府選擇順應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就會大大促進勞動力的吸納,並進而促進勞動力轉移的進程。相反,則會阻礙勞動力的轉移。日本在工業化早期重視節約資本的創新,英國在工業化後期發展農工綜合體,都是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適應吸收更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需要。同樣,韓國和台灣也在20世紀60~70年代大力發展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美國則針對本國勞動力短缺的特點,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可見,要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必須有切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從國際一般的經驗來看,在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主要靠工業的高速發展來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而在經濟發展的後期階段,主要靠第三產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主要發達國家用了大約40~100年的時間保持工業快速增長,使人均GDP由200~500美元增加到1000~2000美元,從而使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由50%~60%下降到15%~25%的水平。可以說,工業化的速度有多快,規模有多大,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就有多快,規模就有多大。而在工業化的中後期,第三產業必然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必將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就業。例如,英國建立農工綜合體,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農業的前導和後續部門,實際上促進了農業勞動力向第三產業流動。目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都在50%以上,有的高達60%~70%,第三產業中有相當多的就業人口來自農村剩餘勞動力。
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在經濟起飛過程中,都選擇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導向戰略。這種選擇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加速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與此相反,拉美和非洲各國政府忽視了自己的比較優勢,片麵追求趕超,工業化不僅沒有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自身的發展也出現了衰退和停滯,更難以拉動就業的持續增加。
三、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目前正處在發展戰略機遇期,也是產業結構變化加速、就業結構轉換迅速的時期。各國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一)完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政策環境
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是與工業化進程、城鎮化過程相生相伴的。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工業化的完成的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曆史進程也隨之完成。一般來說,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是難以同步的。如果工業化落後於城鎮化,顯然,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尋求不到足夠的就業崗位,而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導致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