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巴西工業化——反傳統進程,資金來源不再以國內儲蓄和資金為主,轉而依靠國外資本,開始大量舉借外債,外國資本和技術成了巴西工業的主要推動力。依靠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巴西工業高速發展,製造業部門不斷向世界市場拓展。1968年~1974年,巴西的年經濟增長率高達10%以上,這一階段因此被譽為“巴西奇跡”。
(一)巴西工業化的特點
1.在工業化過程中,為了快速積累資金,巴西采取了扶工抑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土地政策。巴西農業政策的焦點在於土地問題。由於曆史原因,巴西的土地占有極為不平等。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大量無地或少地的貧困群體。據統計,巴西占地1000公頃以上的農戶僅占農戶總數的1%,但它們卻占有全國45.1%的土地麵積;占地10公頃以下的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49.7%,但這部分農戶卻隻占有2.3%的土地麵積。1950年,估計有60%以農業為生的人是無地的農業工人,如果把那些隻占有經濟上無效用土地的人計算在內,實際上的無地農業工人達到81%。再加之巴西政府一直重視出口農業,忽視麵向國內市場的小農,對農業的優惠政策大都落在大中型農業企業手中。農村中小農戶和無地農民處境艱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由於土地高度集中,大量失地農民就業教育及社會保障等方而的問題突出。盡管巴西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曾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不大。在失地農民中,有相當部分人麵臨著既沒有新的就業機會,又缺乏生活保障的兩難困境。這就使巴西社會所承擔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負擔加重。二是投入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巴西發展的重點是重化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盡管農產品出口為巴西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外彙,但是這些外彙收入並沒有用於農業再投資,而是被投向當時處於優先地位的工業領域,在財政投入分配上農業所占份額很少。由於長期缺乏投資和技術革新,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產量不是通過提高生產效率,而是通過“擴大農業邊疆”的道路來維持的。更糟的是,新開發的土地並沒有分配給中小農業生產者,而是逐漸集中到了本國或外國的大農牧業集團手中。三是農業結構。由於在工業化發展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於是巴西在農業發展中尤其注重了如咖啡、大豆、甘蔗、柑橘等在世界市場上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出口產品的發展。越是國外市場需求旺盛的產品,其生產效率越高;相反,主要供國內消費的糧食生產卻每況愈下,導致曾享有“世界麵包籃”美譽的巴西居然出現了進口糧食的尷尬局麵。與此同時,不同規模經營單位之間的發展也極不平衡。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農牧場通常擁有優質土地、能進行大量投資和采用先進技術,而為數眾多的個體農民仍然停留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四是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1950年前後,巴西開始推進農業現代化。目前,巴西已經具備了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如規模經營、機械作業、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等。巴西的咖啡、甘蔗、甜橙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大豆、雜豆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產量居世界第三,巴西還是世界上第二大養牛國和牛肉出口國。2003年和2004年,巴西穀物產量分別達到1.19億噸和1.14億噸。巴西是世界上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2004年的農產品貿易順差為341.3億美元。但是,巴西農業現代化並沒有改變大量農民以及整個農村的貧困狀況。
這一時期,巴西立足民族經濟,大力發展本國工業,取得了輝煌成績,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係,綜合國力也快速提升。但是,這一時期的農業政策卻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後果,主要表現在:
(1)農業生產不穩定。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巴西農業生產出現較大起伏。1948年~1962年的14年間,巴西農業年平均增長4.5%。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巴西政府主要投資於鋼鐵、石油化工、飛機製造等重工業部門,忽視了農業部門的發展,導致了農業生產處於停滯狀態。1965年~1970年,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4%,農業資源得天獨厚的巴西出現了進口稻米的現象。
(2)產生了大量農村貧民。由於巴西農業土地高度集中和資本密集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許多小農戶在競爭中破產,形成了大量無地少地農民。這一問題不僅出現在工業高速增長時期,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仍在進一步擴大。1962年~2004年,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從52.8%下降到16.4%;1985年~1996年,全國有410萬農村人口失去了土地,離開了農田;1981年~1990年,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56.7%上升到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