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通革命降低了遷移成本,為勞動力的自由移動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交通革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城市化,在美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西部城市化過程中,交通革命同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中葉,橫貫東西的鐵路建成,形成了聯結東西的大通道,為大規模的西進運動提供了方便。不但農業人口整體西遷,而且一些資本家、銀行家、商人等也紛紛西進投資開辦企業,吸收了不少農村人口,也極大地推動了美國西部的城鎮化進程,從1850~1880年,加州的人口增長了近8倍。1860~1910年,美國10萬人以上的城市由9個增至50個。一批沿鐵路線建立的中小城市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19世紀初,芝加哥還是人跡罕到之處。1880年芝加哥市人口達50萬,1890年達100萬,1900年增至200萬,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城市。
三、日本
日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模式是發達國家勞動力轉移成功模式的又一典範。日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從20世紀初開始到20世紀末基本完成。戰前幾十年,日本經濟增長緩慢,農村一直存在剩餘勞動力。而真正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轉移是在戰後。日本政府針對本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特點,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進行了有效幹預,走出了一條“跳躍式轉移”與“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的道路。雖然其轉移模式與美英相似,方向主要是大城市,但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1.農業機誡化的迅速發展是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的重要前提。60年代前日本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很緩慢,主要采取多投勞力和多施有機肥料的方法發展農業,致使土地生產率相當高而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60年代後日本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財政、金融援助以帶動農業投資的迅速增長,為農業的全麵技術改造提供了物質條件,從而推動了技術密集化的發展,在農業機械化方麵尤為迅速,農業機械化水平迅速提高。1950的,日本僅有農用拖拉機700台,1976年猛增到380萬台,26年中農用拖拉機使用量增加了1000多倍。在70年代日本就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並很快成為世界上農業機械動力裝備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機械的廣泛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的農業,尤其是多功能、高效率農業機械的大量采用使每一農業勞動力可能負擔的經營規模成倍擴人,極大地減少了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農業部釋放勞動力的能力日益增強,迫使農業勞動力向其他產業大規模轉移。
2.中小企業的發展在提供就業機會方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日本是中小企業最多的國家,可以說,中小企業是日本擴大社會勞動就業的重要支柱。在日本經濟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大量現代化程度較低的中小企業,60年代以來,中小企業職工占職工總數的比重一直在80%左右,1981年日本的中小企業共吸收勞動力4039萬人,占全部雇用人數的88%。中小企業的資本裝備水平和工資水平較低,與大企業相比,同等數量的投資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它在吸收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調整勞動力供求關係、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等方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戰後初期,日本大批企業遭到破壞,部分設備被作為戰爭賠償而拆除,使企業陷入半癱瘓狀態。另外,戰爭初期日本政府采取了整肅財閥等民主措施,使日本的一些大企業被分割削弱,從而使雇用人數大大減少。麵對這種狀況,中小企業以其特有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迅速恢複了生產和經營,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後來,隨著日本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大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有所增加,但對長期就業人員的雇用並沒有很大增加,而主要采取增雇臨時工、延長勞動時間等辦法來擴大生產。所以農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仍然大都湧向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從農業中遊離出來的農業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之迅速轉化為工業企業的雇傭工人。
3.“兼業”轉移的方式是日本就針對人多地少引起的勞動力轉移與土地轉移速度。不同現狀的一個現實選擇,農戶通過兼業的方式逐步向非農產業轉移。在工業化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與土地轉移的相適應較高,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勞動力轉移的同時,土地也應相應轉移,才能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延續和穩定的進行。但由於日本人多地少,盡管其勞動力轉移速度很快,但土地集中速度卻十分緩慢,農業兼業化比較普遍。農戶的兼業化是戰後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本的兼業按照每年是否從事農業勞動150天分為以農業收入為主和以副業收入為主兩種形式。在政策上,前者被稱為第一兼業農戶,後者被稱為第二兼業農戶。農戶兼業的主要原因:一是謀求更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二是為了籌措購買農機與材料的資金,償還欠債;三是由於機械化節省了勞動力,家庭勞動力變得相對過剩。在1960-1985年期間,日本的農業兼業化獲得了很大發展。這一時期,從事非農產業勞動為主的農村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1960年的17.7%上升到1985年的45.3%。兼業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例從1960年的65.7%上升到1985年的85.6%。具體來說,第一,兼業就業的穩定性在加強。1960-1974年,穩定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占兼業農戶總數的比例從43.8%上升到56.5%;第二,隨著城市工業的擴散和農村工業的發展,“外出打工型”兼業減少,農戶的“通勤型”兼業迅速增加,1960年“通勤型”兼業僅占27%,而1989年上升為82.6%。兼業農戶的大量出現,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勞動力蓄水池”,豐富了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勞動力商品市場,同時對於縮小城鄉差別和穩定社會也。具有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