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發達國家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經驗
一、英國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實現工業化和完成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國家。其農村勞動力轉移始於15世紀末,止於19世紀中葉,經曆了長達4個世紀的時間,是世界上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開始最早、流動規模最大、農村人口比例下降最快的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前,由於人口的膨脹、圈地運動和農業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和非農產業轉移,到17世紀中葉時英國的城市化已經超過荷蘭、法國,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農村有大量人口直接或間接脫離了農業生產,從事鄉村工業,但直到18世紀中葉,農業仍一直是英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全國經濟生活的中心在農村,絕大多數人也生活在農村,1750年,農村人口仍約占全國人口的3/4。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啟動了現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進程,使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整個19世紀成為英國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最快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英國非農部門的就業人數迅速上升,非農就業比例從1801年的64%上升到1901年的91%,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直到進入20世紀後,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速度才逐漸放緩。農業勞動力轉移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經濟發展和鄉城二元結構的改變。英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鄉城差別的消除是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結果。
人口的不斷增加,必然導致勞動力與土地資源的不平衡。但是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封建製度的限製,過剩人口隻能滯留於農業。這種勞動力過剩是隱蔽的,而隻有當他們從對土地和對領主的依附下解放出來,才從隱型過剩轉變為顯型過剩。其次,農業生產率水平是勞動力轉移的自然界限。一方麵,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原有數量的農產品隻需要較少的勞動力,這樣才有實際需要轉移的剩餘勞動力;另一方麵,隻有農業生產率提高了,農業有更勻的產量以後,才能贍養日益增多的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和人口。所以,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是工業革命或工業化的前提條件,也是勞動力轉移的前提條件。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過程中,“首先必要的不是人口的增長,而是純粹的工業人口的增長,或者說是人口的另一種分配。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條件是減少直接從事食物的生產,從事農業的人口,使人們脫離大地母親,結果是把人們遊離出來(正如斯圖亞特所說,把人們變成freedhand),把他們動員起來。”
在英國,導致農業勞動生產力大大提高的農業革命,是與圈地運動聯係在一起的。早期的圈地是直接把原來的耕地變為牧羊場,而把原來土地上的農民趕走。16世紀末期旅行的一本小冊子記載:周圍不到6英裏範圍內的十幾張犁這幾年都閑置在那兒;另一方麵,從前60人賴以生活的地方,現在由一個人和他的羊群統統占領了。”不過,把耕地陸續變為牧場並未導致農業的衰落和農產品的匾乏,直到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仍保持著農產品出口國的地位。這是因為周圍起來的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將小終地連成大片,一並租給大租佃農場主進行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當時,一些富有創新精神的新貴族開始探索新的耕作方法,如以作物的連續輪作製代替休耕製,推廣新作物和良種,使用改良農具,還實行土壤改良,修建灌溉渠,改建牛欄、馬底等。這就是發生在1700~1750年間的英國農業革命。資料表明,整個17世紀英國穀物出口甚微,但是從1700年左右,穀物和麵粉的出口穩步上升,到1750年總數上升到20噸,而同期英國人口大約增長了5~7%。在這期間,每人的穀物消耗量有所增加,而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比例卻有所減少。
到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農業的進一步變革,特別是農業機器的采用,農業勞動力被排擠的程度進一步加快了。資料表明,1751年到1780年間,離開農業的人每十年為2.5萬人左右,1781年到1790年間上升到7.8萬人,1801年至1810年達13.8萬人,1811年至1820年間達21.4萬人,1821年至1830年達26.7萬人。此後,這個運動才大大減慢下來。關於農業勞動力被排擠的情況,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或者按照它占領農業的程度,對農業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在農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象在非農業的產業中那樣,會由於更大規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著轉人城市無產階級或製造業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於這種轉化的條件(這裏所說的製造業是指一切非農業的產業)。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