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國
美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大概經曆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非農就業比例由1840年31%上升到1950年87%。美國的資源結構是人少地多,農業勞動力剩餘的壓力不大,農業勞動力轉移主要表現為非農產業部門的發展所形成的勞動力需求對農業勞動力競爭。農業勞動力的鄉城遷移從1820年開始,大約經曆了150年。其中有兩次遷移高峰。第一次是出現在1870-1920年間,其結果是城市人口比例突破50%。第二次是出現在1950-1970年間,城市人口比例從1950年59%上升到1970年73.5%。
美國勞動力轉移有其特殊性。工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農機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分離出來的勞動力也被快速的工業化消化。美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遵循著邊產生邊轉移的自發過程,走出了一條工業化、城市化和非農化基本同步的道路。在美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以下幾個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1.農業的現代化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的堅強後盾。19世紀20年代,美國進入了工業迅速發展階段,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和工廠製度的興起,美國開始了農業勞動轉移的曆史進程。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19世紀後半期美國完成了由人力到畜力的第一次農業革命,使農業各個環基本實現了半機誡化,農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農產品1910年足可以養活7.07個人。1945年農業基本實現了機誡化,1950年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農產品可以養活15.47人,到20世紀70年代基本完成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任務。在美國整個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農業的大發展始終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工農業都得到高度發展的現代化國家。
2.工業革命以及第三產業的興起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從19世紀開始,美國在世界上首先卷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傳統的工業部門不斷擴張發展,新興工業部門相繼湧現,吸收了大量的農業部門所釋放出的勞動力,隨著經濟結構的變革,第三產業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在轉入工業部門的同時也被日益增長的服務業所吸收,1910-1950年間,服務產業勞動力增加了12990人,占非農業部門勞動力增加量的66.3%,平均每年增長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