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農村土地製度研究(4)(1 / 2)

揚州模式:自2006年以來,揚州市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較快。揚州土地股份合作社首先把一家一戶農民承包的土地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集中起來,在農民土地入股的基礎上,再采取三種類型的經營模式:第一種是內股外租型。為主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農民將自家承包的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社,合作社將集中成片的土地,委托村委會承租給農業龍頭企業或種養業規模經營大戶,農民依據股權份額享受土地租金。第二種是自主經營型。合作社將農民入股的土地,按農業生產發展要,集中規劃布局,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收益分配是保底實物分配加逐年遞增的紅利分配。第三種是聯合經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與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專業合作社聯合,以項目或園區建設為紐帶,其成員參與生產、加工與流通,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製。收益分配是保底收益加紅利分配。

蘇州模式:2007年以來,蘇州市加快推進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在合作社中,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收益分配一般實行保底分紅和浮動分紅相結合的分配方法,保底大致是每畝每年300-1000元,浮動分紅隨總體經營效益而定,最少每畝地也有50元。沒有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入股後,還可為合作社打工獲得收入。

蘇州市規定,流轉土地隻能用於發展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和特種水產、畜禽養殖業等,保證農業用地性質不變。政府還對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和規模經營者進行補貼和獎勵。如張家港市對流轉出土地用於規模經營的農戶,糧食種植麵積100畝以上、蔬菜種植麵積30畝以上的給予每年每畝300元獎勵;常熟市則對流轉土地的規模經營者給予財政補貼。蘇州還通過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立土地儲備庫等促進土地流轉。

(六)武漢模式

武漢將農業資源確權登記,將企業和農民手上的資源整合起來,作為產品在公共交易平台進行交易,通過各類金融市場和金融組織進行融資,以資源入股、股份合作和抵押貸款等方式,實現資源資本化。2007年,齊聯村開始了產權改革試點。首先,通過查閱公安部門資料及入社資料,核實社員身份,再對全村固定資產和債權債務情況進行內查外調。接著村民集體討論配置股份,成立了股份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經營,2011年底,全村實現分紅20萬元,股民年人均增收274.35元。

齊聯村的成功經驗在武漢全麵鋪開。武漢將對全市農村集體資源、資產類產權全麵進行確權、登記、頒證,建立農村綜合產權數據庫。並對資源和資產類產權權證進行分類和編號,建立全市農村綜合產權登記查詢數據庫。到2012年底,武漢計劃在5大遠郊區各選擇1至2個鄉鎮開展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此次確權登記涉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閑置宅基地使用權、村集體“四荒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養殖水麵使用權、農村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等以及農村農業類知識產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業生產性設施和用房所有權或使用權等。同時,武漢啟動農村產權登記查詢數據庫建設,開展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試點,並製訂出台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扶持政策。

建立產權交易市場,讓農村資源成為資本。農村產權抵押貸款主要包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村房屋抵押貸款,大棚、養殖圈舍等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和活體動物、果園、苗木等生物資產抵押貸款等四類業務。為了將金融風險降至最低,武漢還設立了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在債權無法實現時,先通過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處置抵押物償還貸款,不足部分由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資金代償。另外,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提升農業市場化運作。

(第三節)以土地製度創新順利推進城市化進程

一、解決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土地問題的總體思路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