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嘉興模式
嘉興模式的“兩分兩換”,就是按照“土地節約集約有增量,農民安居樂業有保障”的要求,以“農業生產經營集約、農村人口要素集聚,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目的,將宅基地與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以承包地換股、換租、換保障,推進集約經營,轉換生產方式。以宅基地換錢、換房、換地方,推進集中居住,轉換生活方式。嘉興通過“兩分兩換”把農民分散、凝固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通過流動市場的力量實現了價值增值,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解決了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賦予了農民進城的資本,實現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換,從而使城市化和工業化同步;通過城市化和社會轉型來進一步推進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不過,嘉興“兩分兩換”土地改革政策並不具備普適性,其之所以能夠成功開展,是由當地獨特的經濟環境決定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能支撐起較高的社會保障體係,且農民的非農業就業率高。
雖然“兩分兩換”土地改革政策在嘉興取得了成功,但是其“土地換社保”的政策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一是“土地換社保”政策所換來的大多是單一的養老保險,保障水平低且層次淺;二是“土地換社保”政策僅僅解決了農民生存問題,而很難解決農民未來的發展問題;三是社會保障是政府應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不能讓處於弱勢群體的農民來有償“購買”;四是政府將本該由被征地農民直接以貨幣形式獲得的征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強製性地作為社會保障費用予以繳納,剝奪了被征地農民自由安排自己財產的權利。
(四)重慶模式
所謂“地票”,就是將閑置的農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益公共設施用地等農村建設用地複墾為耕地而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按照“占補平衡”原則,通過“地票”交易,轉讓給有建設用地需求的對象。其基本做法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幹擬複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複墾,最終實現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麵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
地票製度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城鄉建設用地空間上轉移、價值上放大,克服了農村建設用地地宗交易存在剪刀差的缺陷,地票價格的高低直接與拍賣價格掛鉤,與級差地租無關,無論是靠近城市的郊區土地,還是偏僻的遠郊區縣的土地,都有可能獲得大體相當的土地價格。在這樣的製度條件下,地票製度為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創造了條件,堅定了在城鎮務工多年的農民工轉戶進城的決心和信心。轉戶農民工在地票交易中變現農村土地財產,實現帶著財富與尊嚴進城,提高進入城鎮後的生活保障水平和未來發展能力。
從本質上講,地票製度隻是國土資源部實施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的一個升級版本,尚處於試點階段,同樣存在一定的爭議和分歧。但是,地票製度作為中國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的一項重大創新,為我國農村土地的市場化改革提供了一個示範,實現了農村建設用地遠距離、大範圍置換,一方麵農村閑置土地有序退出,解決農村建設用地浪費問題,激活農村要素市場,使固化的土地資源轉化為可以流動的資本;另一方麵,城市建設用地有計劃增加,解決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的矛盾,有效調劑了中心地區與偏遠地區、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建設用地空間分布,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
(五)揚州蘇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