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農村土地製度研究(2)(3 / 3)

(三)統一性的土地政策難以應對農民工市民化所麵臨的問題

土地政策與我國其他各類政策一樣,仍缺乏差異化。由於土地政策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差異化的程度已經成為影響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當經濟發展過熱之時,通過嚴控土地製約了發達地區的過度投資,但同時也使欠發達地區剛剛起步的經濟發展受到抑製,使好不容易招來的項目建設麵臨停滯。由於我國國土廣袤,各地經濟發展差異巨大,如何從宏觀層麵出台適合不同地區的土地政策,推動農民工土地問題的解決,在目前尚有許多困難。農民工麵臨的土地問題是各種各樣的:一是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民工群體麵臨的土地問題差異巨大,收入水平高,進入城鎮的意願強烈,自身更願意促使土地流轉,獲得進城保障;二是流動區域的差異,農民工跨省、跨市、市內、縣內流動麵臨的土地問題都不同;三是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麵臨的土地問題也不同,發達地區土地流轉規模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強烈的正相關性;四是自然條件不同所帶來的土地問題也不同,平原區土地規模經營的條件好,有必要加緊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而山區土地規模經營的條件差,流轉的意願不強;五是居住在不同區位的農民工,其土地問題解決的方式也很不相同,在城鎮郊區,土地增值潛力大,伴隨城鎮化實現土地增值和身份置換相對容易,而位於遠郊和農村的農民工的土地,土地價值的實現相對困難。麵對種種差異,如何解決農民工的土地問題,並不是隻有一種答案,問題是如何建立起差異化的土地政策體係,來滿足農民工市民化的需要。

(四)土地流轉短期化,規模有限,多數農民土地兼業經營,難以徹底轉向非農產業

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要想完成向市民化的徹底轉變,首先要在職業上完成由農業向非農的轉變,使大多數農民能夠脫離農業生產,並在此過程中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但目前的狀況是,多數農民農閑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回鄉務農;壯年勞力常年在外,老人小孩等非勞力留守農村這樣一種兼業狀態。由於兼業狀態下,外出農民工在農忙季節回鄉會打亂其正常的外出務工活動,企業可能不願意雇傭這樣的勞動力,工人本身也會喪失很多加薪或升職的機會。如果農民工要方便兼業,則隻能從事時間上更靈活、收入也更低的工作,比如建築、采掘等。兼業可能使得農戶正常的人力資本積累中斷,造成了農民工收入上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