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縣域經濟滯後的主要原因
(一)城市化水平低
2003年,縣域非農業人口213.82萬,占縣域總人口的11.28%,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1.26%,處於城市化起步期。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在各國和地區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客觀相關性。2003年,縣域人均GDP為3010元,其相應的城市化水平應在5%~19%之間。根據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水平在10%以下為城市化前期,10%~30%之間為城市化起步期,30%~50%之間為城市化加速期,50%~’70%為城市化發展期。按照此標準劃分:阿克塞、玉門和臨夏3縣市處於城市化發展期;肅北、合作、迭部3縣市處於城市化加速期;這6縣市憑借州府所在地或者資源型城市或者人口小縣,使得城市化水平非常高。有35個縣市還處於城市化起步期;有30個縣市還屬於傳統的農(牧)業縣,尚處於城市化前期。
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低城市化水平對縣域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麵的。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省縣域城鎮數量少、規模小,空間呈小散遠布局。大多縣城和鄉鎮地理位置偏遠,遠離中心城市和交通幹線,城鄉聯係鬆散,互補互動能力弱,仍然是城鄉分離、工業與農業分離的強二元經濟社會格局。縣城和鄉鎮功能單一,聚集和輻射功能均較差。低城市化水平同時意味著縣域工業化程度普遍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較差,投資收益低,生產、運輸和交易成本高。低城市化水平還是造成農業產業化滯後的重要原因,也是農民向城鎮轉移的主要障礙。
從總體上看,縣域還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經濟,近一半的縣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村經濟,這些都將長期製約縣域經濟的發展。
(二)貧困問題突出
甘肅作為一個貧困人口大省,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經過持續的扶貧開發,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農村貧困程度得到有效緩解。但我省貧困人口多、貧困地區分布廣、貧困程度較深、脫貧成果難鞏固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貧困縣中屬於老區和貧困地區縣31個,高原和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縣21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23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縣域農村,因此,貧困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為嚴峻和深遠。2003年末,甘肅省農村還有絕對貧困人口169.32萬人,貧困發生率為8.27%。低收入人口442.42萬人,占農村人口的比重為21.61%。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幹旱區、南部高寒山區和石山區。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後,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極為惡劣。
隨著扶貧工作的進展,用於救助式扶貧的資金累加效應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扶貧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扶貧解困難度累年加劇。貧困問題普遍的存在,意味著縣域經濟在較長時期內處於低起點上,實現地區、城鄉協調發展的任務異常艱巨。
(三)教育落後
甘肅縣域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整體落後,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條件製約的必然結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與發達省份的差距不斷拉大,反過來又製約經濟的發展。因此,造成經濟發展差距的核心問題是教育落後帶來的人的素質的差距。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甘肅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為5.2年,還達不到小學畢業程度,比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少1.1年,農民文化素質劣勢十分明顯。
由於教育落後導致的勞動力素質低下,使眾多的人口隻能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這意味著縣域龐大的勞動力群體不能適應現代勞動力市場的需要而處於競爭劣勢,不僅被排斥在現代社會的邊緣,而且隨時還會淪為貧困人口。教育落後最終將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美國1929—1982年間人均GDP的增長因素中,25%歸功於國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甘肅縣域經濟發展滯後,與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持續拉大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麵的,但教育落後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固定資產投入少,基礎設施差
縣域投資規模小,隻占全省的35.84%,縣均2.91億元。人均投資1064元,不到市區人均投資5598元的五分之一。民間投資乏力,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單位投資占63.22%,民間投資和城鄉集體投資增長緩慢。對外資吸引力較差,其境外投資還沒有蘭州市城關區的投資多。固定資產投資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其直接後果是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這既製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也導致了人口生理和智力素質低下,將長期阻礙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區位劣勢明顯,大中城市帶動作用弱,產業聚集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