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甘肅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對策研究(1)(2 / 3)

二、縣域經濟的差異與特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甘肅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民營經濟和特色經濟發展步伐加快,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增強。

但是,縣域經濟總體上相當薄弱,地區間發展差距懸殊,經濟活力不足,實力不強。多數縣財政困難,貧困問題突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村基本矛盾突出的“三農”問題積重難返。甘肅與發達省份的最大差距在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不足,是甘肅經濟發展中的突出薄弱環節,已成為製約區域持續協調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主要矛盾,也是造成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與發達省份差距持續擴大的主要因素,將直接影響全省小康生活的實現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一)發展差距大

縣(市)人口少,經濟總量不足,財力薄弱,特別是處於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縣,同全國有較大差距。縣域總人口189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72.82%,縣均27.09萬人,為全國縣域平均人口規模的59.41%,高於山西、寧夏、內蒙、新疆、青海和西藏,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七。縣(市)cDP平均8.15億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0.35%,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三,僅高於西藏和青海。江蘇縣均CDP92.9億元,是甘肅縣均水平的1 3倍。縣(市)人均GI)P3001元,相當於全國縣域平均水平的45.02%。縣域財政收入平均0.28億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75%,僅高於青海和西藏,在全國縣域排名倒數第三位。人均財政收入104元,約為全國縣域平均水平的一半;相當於江蘇的十二分之一,浙江的十分之一。甘肅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同全國相比有很大差距,與發達省份的差距則更為明顯,不容忽視。

(二)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

甘肅地域遼闊,縣(市)資源稟賦不一,經濟發展水平及潛力差異很大。

經濟實力強弱分明。GDP在10億元以上的23個縣(市),GDP總量達到167.4億元,相當於全省縣域GDP的58.01%。玉門的GDP是碌曲、迭部的30倍;碌曲、迭部、兩當、阿克塞、卓尼和肅北6縣GDP之和隻有玉門市的五分之一。

人均GDP同樣差異顯著。酒泉各縣(市)最高,全部超過全國縣域人均5746元的平均水平。其中阿克塞、玉門、肅南、敦煌四縣(市)人均GDP在萬元以上,均位於全省縣域前列。阿克塞人均GDP最高,為24107元,是最低禮縣人均1005元的近24倍。人均GDP不足1500元的縣有8個,分別是禮縣、宕昌、積石山、東鄉、鎮原、武都、岷縣、和政。

財政收入多寡懸殊。財政收入最多的慶陽達到8059萬元,是財政收入最少的卓尼的20多倍,相當於排位靠後的卓尼、碌曲等12個縣的財政收入總和。

縣域經濟發展較快的縣集中分布在河西,欠發達縣集中在臨夏、隴南和甘南三地區,顯示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三)產業結構層次偏低

縣域產業結構偏低,升級緩慢。2003年縣域三產比例為32.39:36.1:31.1,而同期甘肅15個市區和嘉峪關市三產比例為8.8:50.2:41。相比之下,縣域農業比重高,工業化程度低,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產業結構劣勢明顯。

縣域農業基礎薄弱,仍以傳統農業為主,非農產業隻占1.6%,比重非常低。

工業產業競爭力不強。與勞動力過剩、高素質人才和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的現狀相適應,工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構成落後。傳統工業生產設備老化,工藝技術落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工業空間布局不合理,產業布局集中於縣城,專業化協作程度低,區域互補功能較差。沒有融入國內國際市場,外貿出口規模小,創彙成本高,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和原料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和質量標準低,出口競爭力較弱。

第三產業以金融業、商業飲食業、公共事業、運輸郵電業等傳統產業為主,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占縣域第三產業的22.02%,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占31.89%,二者合計占53.91%。同期,縣域農村勞動力各產業配置比例為74.79:7.37:5.06,另有22.2%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及從事其他I臨時性工作。說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滯留農村和農業,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最低,縣域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