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
彭德懷
(《中國社會報》,1990年10月26日)
【講析】
這是一份建議書,彭德懷同誌建議將毛岸英烈士安葬在朝鮮。周總理收到彭總的來信後,當即在信上批示“同意彭的意見”,並將此信送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誌閱批,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誌同意彭總的意見。這樣,彭總的建議得到了中央的批準。後來,彭總回國述職時,烈士的父親毛澤東同誌跟彭總說:“岸英是屬於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你回去要講岸英是誌願軍的一名普通戰士。”
從這封建議書使我們看到,寫好建議書的關鍵在於建議事項要具體,說理要透徹、有力。彭總信中建議將毛岸英屍骨埋在朝鮮的理由是:“似此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雖隻有兩句話,道理十分深刻。在談到建議事項時,說得也很具體、有力:“以誌司或誌願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說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經過,不愧為毛澤東兒子。”
【例文140】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本處略,全文見《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69~1370頁)
【講析】
毛澤東同誌1948年12月17日,以中原、華東兩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名義,寫給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等人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以下簡稱《敦促書》),是他生前揮筆疾書為我們寫下的千百篇精彩公文佳作中的一篇。這篇隻有800多字的《敦促書》,從裏到外、從頭至尾、從篇章布局到遣詞用句都充滿了修辭的色彩,字字銜珠、句句綴玉,既有外柔內剛的“婉轉”,又有勻稱齊整的“排比”,既有典型生動的“比喻”,更有發人深省的“設問”,真乃異彩紛呈。
(一)婉轉含蓄,外柔內剛
自古以來,兩軍對壘,占據強勢的一方寫信給處於劣勢的一方,為其講清形勢、指條生路,敦促其“舉手投降”的書信並不少,但大都是態度強硬、語氣逼人,充滿討伐之意、斥責溢於言表,“如果不投降,殺你個片甲不留,死無葬身之地”,完全是一副“雄鷹抓小雞”的架勢。而當我們用上幾分鍾一口氣讀罷《敦促書》時,卻找不到前述的“影子”,毫無任何咄咄逼人之感,相反卻是良言苦口地細心規勸,充滿柔和之情。如:“十幾天來,在我們的層層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你們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你們隻有那麼一點地方,橫直不過十幾華裏,這樣多人擠在一起,我們一顆炮彈,就能打死你們一堆人。你們的傷兵和隨軍家屬,跟著你們叫苦連天。你們的兵士和很多幹部,大家都不想打了。你們當副總司令的……應當體惜你們的部下和家屬的心情,愛惜他們的生命,早一點替他們找一條生路,別再叫他們作無謂的犧牲了。”“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孫元良兵團的下場,你們已經親眼看到了。你們應當學習長春鄭洞國將軍的榜樣,立即下令全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軍可以保證你們高級將領和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隻有這樣才是你們唯一的出路。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從這兩段話中看出,作者在這篇《敦促書》中,借用了文學寫作上常用“婉轉”的修辭手法來勾勒全篇的布局,表現為“外柔內剛”,即字麵上語氣溫和,但其理並不讓人輕鬆,特別是末尾那句“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這“解決’’二字,就意味著“殲滅”,怎不令敵膽戰心寒。 “殲滅”不說“殲滅”,而用一個模糊性的詞語“解決”,顯然作者是為了與整體上的“婉轉”布局格詞相一致,可見毛澤東同誌在遣詞煉句上是何等的一絲不苟。
(二)開門見山,比喻有方
開門見山是公文寫作的一個基本技法,就是說一上來就切入主題,不講空話、套話,更不能說廢話,俗話說“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出自於語文大師、寫作巨匠毛澤東同誌之手的這篇《敦促書》,開頭所使用的修辭技法,遠要比“開門見山”還前進了一大步,那就是“開門喻義”。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一個“山窮水盡”的比喻是何等的形象、準確、精巧,簡直是“虎躍山間、龍騰大海”,這一“躍”一“騰”說明作者下筆之前,對全文的布局構思已胸有成竹。像這樣“開門喻義”的公文,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不得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