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餐飲禮儀(3)(1 / 3)

一、用中餐的基本禮儀

在一些高檔的餐廳就餐,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臉。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隻小小的水盂,其中飄著檸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刷洗,然後用小毛巾擦幹。

客人入席後,不要立即動手取食。而應等到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客人才能開始,客人不能搶在主人前麵。夾菜要文明,

應等菜肴轉到自己麵前時,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麵,

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

要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於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決不能大塊往嘴裏塞,狼吞虎咽,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

不要挑食,不要隻盯住自己喜歡的菜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裏。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裏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

湯潑翻。

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裏“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

嘴裏的骨頭和魚剌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裏。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

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要用手在嘴裏亂摳。

用牙簽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讓餐具發出任何聲響。

用餐結束後,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後不要不加控製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最好不要先離席。

二、宴請中桌次和座位禮儀的講究

(—)桌次安排

在宴請中,桌次與座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習慣,桌次的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而定,右高左低。宴會可用圓桌方桌或長桌,一桌以上的宴會,桌子之間的距離要適中,各個座位之間的距離要相等。團體宴請中,宴桌排列一般以最前麵的或居中的桌子為主桌。

禮賓次序是安排座位的主要依據。我國習慣按客人本身的職務排列,以便談話,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賓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做在女主人右上方,兩桌以上的宴會,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一般與主人主桌上的位置相同,也可以麵對主桌的位置為主位。

在具體安排座位時,還應考慮其他因素。例如,雙方關係緊張的應盡量避免安排在一起,身份大體相同,或同一專業的可安排在一起。

(二)座位的次序的排卜列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裏,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主)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禮儀,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主人進行引見介紹,聽從主人的安排,然後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以主人的座位為中心,如果女主人座次安排的學問。

1.左高右低:當兩人一同並排就座時,通常以右為上座,以左為下座。這是因為中餐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因此居右者比居左者優先受到照顧。

2.中座為尊:三人一同就餐時,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於在其兩側就座之人。麵門為上,倘若用餐時,有人麵對正門而坐,有人背對正門而坐,依照禮儀慣例則應以麵對正門者為上坐,以背對正門者為下座。

3.觀景為佳:在一些高檔餐廳用餐時,在其室內外往往有優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觀賞,此時應以觀賞角度最佳處為上座。

4.臨牆為好:在某些中低檔餐廳用餐時,為了防止過往侍者和食客的幹擾,通常以靠牆之位為上座,靠過道之位為下座。

5.臨台為上:宴會廳內若有專用的講台時,應該以靠講台的餐桌為主桌,如果沒有專用講台,有時候以背鄰主要畫幅的那張餐桌為主桌。

參加時,則以主人和女主人為基準,近高遠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

第二,通常要把主賓安排在最尊貴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賓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

第三,主人方麵的陪客要盡可能與客人相互交叉,便於交談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賓,翻譯一般都安排在主賓右側。

家宴的席次相對簡單,主人與女主人一般相對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對廳壁。

三、筷子文化“十五忌”

1.疑筷:忌舉筷不定,不知夾什麼好。

2.髒筷:忌用筷子在盤裏扒拉夾菜。

3.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4.搶筷:就是兩個人同時夾菜,結果筷子撞在一起。

5.剌筷:就是夾不起來就用筷子當叉子,紮著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