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視“會後反饋”。對家長會反饋的信息要及時分析、認真處理,有關意見的處理結果,盡可能反饋給家長,以增強家長對學校、教師的信任。
教師高尚的禮儀風範、儒雅的舉止風度,必定會贏得家長和學生的歡迎,成為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
家訪時要注意哪些禮儀問題?
一、家訪禮儀
家訪,是教師與家長、學生溝通的重要方式,架起了學校和家庭聯係的橋梁。現在,家訪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家訪仍然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教師在家訪時需要注意很多禮儀細節,要在家長和學生麵前展示教師的禮儀風範,樹立教師的威望。下麵是家訪時要注意的禮儀問題:
1.提前與家長預約,不可勉強家長,那種“告訴你爸,今晚我要上你家”是失禮行為。
2.守時守約。按約定的時間到達。
張校長表示:“家訪的好處真是說不盡。首先,學生看到老師來看自己,會感覺老師心中裝著他,這對學生來講是一個莫大的鼓勵,學習會更努力、更用功;其次,家訪容易爭取到家長的配合,對學生的教育更及時、更有效;另外,老師通過了解孩子的生活環境,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幫助孩子成長。”她認為,家訪的功效很難替代,不管工作多忙,老師都應該盡可能地安排時間家訪,走出辦公室,走進學生的家。
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老師能來家裏坐一坐,麵對麵、平等地交流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學生家長李某說:“盡管現在通訊方式很便捷,但什麼樣的通訊,都不如麵對麵地交流真實,我們期待著老師家訪。”
3.衣著整齊。夏天再熱也不能在學生家脫衣服;冬天進屋要脫帽和大衣,不要在學生家裏說冷,因為這樣有批評主人環境不好之嫌。盡可能不在學生家使用衛生間,以表示對家長的尊重。
4.講究敲門的藝術。到達之後,要用食指敲門,力度適中,間隔有序敲三下,?
等待回音。如無應聲,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應聲,再側身隱立於右門框一側,待門開時再向前邁半步,與主人相對,招呼後方能入內,不能貿然闖入。
5.家長不讓座不能隨便坐下。家長讓座之後,要表示感謝,然後采用規範的禮儀坐姿坐下。主人遞茶、果,要雙手接過並表示謝意。
6.跟家長談話,語言要客氣。進門可簡要說些寒暄性的話語,誇誇主人的房間布置等。無論學生家境貧富,教師要表現得不卑不亢,平和自然。
7.家訪時間不宜過長,達到預期目的即應告辭。起身告辭時,要向家長表示“打擾”之歉意。出門後,回身主動伸手與主人握別,說“留步”。待主人留步後,走幾步,再回首揮手致意“再見”。
8.家訪時如遇有新客來訪,家長做介紹時,應起立向來客問候。
9.若是雨天,不可將濕淋淋的雨傘帶進室內。
10.若因事不能準時赴約,一定要設法告知家長,以免家長久候。
11.家訪時,以真誠為貴,不可借家訪解決私事,或收受“禮物”。
12.家長未請您參觀,不要在學生家裏東轉西瞧,但可以要求看看學生的房間,以示關心,並對學生做些了解。
13.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交談時學生最好在場,如果需要單獨與父母交流,可以預先告訴父母,預設學生不在的環境,不能強行讓學生回到自己房中去回避,那是對學生的不尊重。
14.給學生家長發一封民意測驗書,聽聽他們對家長會和教師家訪的意見及感受,要用無記名的方式。
15.講究家訪的方式和方法,家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是怎樣家訪的?
做了十幾年的教師,也做了十幾年的班主任,覺得作為班主任,家訪是一項艱巨而又很有意義的工作,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協助教育孩子,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這樣做的:
一、要充分準備。
每學期開學之初,我就訂好家訪計劃,有的放矢地做好家訪工作。家訪之前,我會特別留意這些學生在校的表現,包括聽課、作業完成情況、和同學的關係等,根據學生和家長的實際情況,結合家訪的具體目的、要求,擬定好談話的內容和方式。這樣,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時,老師就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使家長感覺到老師確實關心了解他的子女,使家長更配合老師的工作。
二要講究方法
為了做到動機和效果統一,我會根據不同的家長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家訪。以往學生一聽到老師來家訪,就認為老師是來告狀的,心理上抗拒老師。所以為了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心,同時又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講話的機會,啟發學生當著班主任和家長的麵講出自己的思想情況、意見和要求,我總是讓學生在場。當然,有時單獨和家長談也是有必要的。實踐證明這樣做有利於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三、要共同商討。
家訪不隻是為了解情況,還要在此基礎上與家長一同研究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具體辦法。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但方法不一定適合孩子,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四、要全麵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