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第七十六中學呂新華
一、教材分析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一節是地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八章第一節內容,也是本冊教材中第二個要研究的跨省區域,不同點在於,它的劃分是以自然特征為依據,這也是教材中重點分析的我國的一個地形區,教材從黃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著是特有地貌和嚴重的水土流失,進而討論改善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使重點內容一氣哈成。因此在設計教與學活動內容時以“人地關係”理論為核心進行設計。
二、學情分析
人地關係是當前的熱點,區域文化對於好動又好奇的初中一年級學生來說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時學生通過生活環境、媒體頻道、互聯網等途徑對這些內容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人地關係、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還需進一步係統的、深層次的思考。
三、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運用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做出簡要的評價,熟悉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分析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討論導致的嚴重後果,使學生認識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和人地關係。從而了解生態建設的現狀。
(2)過程與方法:分小組進行實驗和考察活動,引導學生質疑、概括、反思。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感悟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提高分析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鑒別能力。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了解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3.教學方法:討論、實驗演示法。
[教學反思]
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開發運用有效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主動學習,不是一個隻能停留在理念上的問題。讓學生動手、探究等多種能力得到培養,使他們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學生的潛在能力的高低,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引導與開發。處於基礎教育戰線的老師們,讓我們走出學科本位主義的渦漩,讓學生多一些自由學習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在課改實踐的摸索中,勇敢地邁出你每一次教法嚐試的第一步,走過去,前麵是個天,相信我們一定會迎來素質教育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