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同心境內的古文化遺存(4)(1 / 2)

在1000多萬年以前,也就是地質學上所說的上新世時期,同心並非像今天這樣林木稀少、水源奇缺,而是一片湖泊蕩漾、水草豐美、溫暖濕潤的內陸盆地。這些內陸盆地從地質構造上看,應屬海原—同心盆地,亦屬隴西構造體係清水河——香山旋回褶皺帶的一部分。在那遙遠的年代裏,東臨羅山巔、西依米缽峰、南北走向的百裏盆地內,青山綠水點綴其中。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灌木叢生,大象、犀牛等大量古哺乳動物或棲息於湖泊沼澤之間,或漫遊在莽莽草原之上,陽光明媚,氣候適宜。成群的魚兒在水中嬉戲玩耍,飛翔的鳥兒在天空中婉轉歌唱,爭奇鬥妍的百花在大地上怒放,奔流的山泉在腳下叮咚作響…

在這歡樂的動物園裏,享有盛名的還算是那些身軀笨重的哺乳動物。它們種類繁多,有同心嵌齒象、同心乳齒象、葛氏鏟齒象、犀牛、皇冠鹿、麗齒豬、巨型庫斑豬、三趾馬、烏龜、長臂猿和一些食肉類動物共22目32種。在這些動物裏,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鏟齒象。這種象的化石在當今世界上發現很少。因此被古生物學家視為瑰寶,一旦出土,就會引起國內外古生物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同心鏟齒象化石出土後,曾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陳冠芳、賈航、葉捷,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周明鎮、甄朔南、關鍵等專家的高度關注,他們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特別是博士研究生關鍵先生,從1979年到1994年,幾乎每年都來同心一次,考察研究這裏出土的化石標本及地層情況,並與我們共同發表了《寧夏同心地區中新世地層調查報告》,對同心含化石地層及有關地質時代問題進行了探討,對象類化石標本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關鍵先生認為,同心鏟齒象和其他的象不一樣,它的上門牙不像現代象那樣又長又大,它以下頜骨處伸出的一個1米多長、像鏟子一樣的匙形骨板鏟起許多植物送到嘴裏,因而被命名為“鏟齒象”。這種鏟齒象經常出入山林之中,力大無比,武藝高強。一旦遇有不順心的事兒,便可用鏟板鏟去前進道路上的陣礙,甚至連喝水都離不開鏟板。

同心古代動物園裏,除了鏟齒象外,還有古乳齒象。它們一出動,也是威風凜凜,頗有派頭,好像總是故意誇耀自己家庭龐大似的,整天成群結隊,於山間曠野尋覓可口的孢子植物。這種象個頭小,沒有現代象那麼大,據研究分析,應是現代象的祖先。

在同心古代動物園裏,最可愛的動物還算是皇冠鹿。它們體態小巧玲瓏,姿勢優美,經常奔跑於灌木叢中。要看犀牛就要到湖邊去觀光,這老兄最愛講衛生,一天幾澡,大多時間都嬉戲於湖水之中。

然而,這自然王國的樂園中,有時也會掀起軒然大波。每當食草動物優哉遊哉,貪戀綺麗風光時,那些食肉動物會對它們采取突然襲擊,弱肉強食,最後留下一堆堆可悲的骨頭,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還會無情地奪走一批批衰老動物的生命。這些古動物遺體,大都混著泥沙順溪水而流進湖中,沉入湖底,很快被泥沙埋沒。經過漫長的歲月,湖底的沉積物越來越多,漸漸地填滿了整個湖泊,使得湖泊變成幹地。由於地殼的運動和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古老的景觀被紅土、黃土覆蓋於地下,後經常年的雨水衝刷,又形成了一條條溝壑,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明顯的山丘溝穀。在這些溝穀裏,你可以看到一層層的黃沙層和紅色黏土層剖麵,時而還能見到裸露在外的動物化石。這些化石,就是當初沉入湖底,被泥沙壓在下麵,很快和空氣隔絕了的各種哺乳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經過漫長的、一係列的化學作用和地質變化,骨頭越來越硬,形成了和石頭一樣硬的東西,人們管它叫化石。

化石俗稱“龍骨”,是我國各地藥材部門大量收購的較為珍貴的藥物。各地中藥店的“五花龍齒”,也正是大象、犀牛等動物的牙齒,在醫學上被用來安神、鎮靜、止痛和固澀,但這怎能同化石的科研價值相提並論呢?

瀏覽了“同心古代動物園”的風光後,您會問,怎樣通過這些化石,來了解古代同心的氣候、地理環境和古代動物生活的情況呢?簡單地說,我們知道動物都需要它生活的環境,比如,現在的大象和犀牛都生活在溫暖的南方,而駱駝和綿羊卻生活在寒冷的北方。由於南北方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因而也就決定了動物有喜暖和喜冷之分。在寒冷的北方見不到大象,在溫暖的南方也見不到綿羊。這說明,動物的生存和氣候、生態環境是相一致的。同心東部地區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標本中有象、犀牛、皇冠鹿等,這證明了1200萬年前的同心氣候溫暖,環境優美,很適宜各種動物生存和繁衍。那麼,這些古動物當時又吃些什麼食物呢?我們知道,哺乳動物有食草和食肉之分,大象和犀牛都是食草的動物,它們經常吃花草和樹葉。因為花草和樹葉都含有花粉和孢子,微小的孢粉常常會飄落在地麵上被土埋住,也和動物骨骼一樣經過漫長歲月的保存,變成了化石,這些化石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北京自然博物館采集了許多袋這樣的沙土“化石”樣品。經鑒定,有許多不同時代的孢粉,也就證明了不同時代生存的植物,並且還發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樹木和灌木,這不正是大象、犀牛等動物最好的食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