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同心境內的古文化遺存(3)(1 / 2)

長城,是我國曆史上一項極其偉大的防禦工程。自秦漢開始到明清為止,共經曆了1800多年。而同心境內的長城,則是在明代才開始修建的。

明代的長城又稱邊牆,據說是秦始皇因修長城而觸怒民怨,導致了秦代的滅亡。明代將長城改名邊牆,以示區別於秦始皇的封建暴政。同心,在明代屬固原舊邊。《嘉靖寧夏新誌》記載:明代為了鞏固北部邊防,阻擋入據河套蒙古火篩部的南下侵犯,弘治十五年(1502年)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在同心境內的徐冰水和下馬關一帶修築了邊牆。這道邊牆,先是由明代總製尚書秦綋奏築,開始於陝西省的榆林、定邊營南山口,向西經過甘肅環縣而進入寧、甘交界的鄉石溝,再由鄉石溝向西,進入同心縣的下馬關老爺山,經下馬關古城,繼續向西,穿越大小羅山,到達新莊集鄉的徐冰水,途徑紅寺堡古城,繼而進入海原縣的西安州,於幹鹽池出寧夏向西,進入甘肅省靖遠縣的打拉池,再經青沙峴而止於花兒岔黃河邊,全長300多公裏。這道防禦工程的修築,是自明代弘治年間到崇禎末年,為曆任三邊總製大臣接續而修築的。《平遠縣誌》載:“長城在縣(下馬關)東城外,火篩及小王子連兵入寇,平(涼)固(原)不能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邊總製楊一清築邊牆以禦之……總製者唐龍、王瓊、王憲、劉天和輩踵成之。袤五百餘裏。張珩複添設敵台、墩鋪,而防禦益固,虜遂不攻犯。”

明初,寧夏河東的邊防是鹽池,而鹽池至固原途經下馬關,倘若鹽、固之間沒有阻擋,前線失守,則敵兵鋒芒就會直指固原,侵擾甘肅東部,造成對關中的威脅,因此,加強下馬關一帶的軍事防禦,已成為明代邊防的當務之急。

修築下馬關邊牆或是徐冰水邊牆,均利用當地各種地形、地貌,因地製宜、就地取材。一般大都采用挑挖寬大的深溝,然後在南麵壕塹上築牆,稱平地築牆法。在山勢相連之地段,則采取隨山就崖鏟削而成;若在南北交通要道口,則根據地勢修短牆、築小城,並派兵扼守。下馬關古城就是邊牆要衝上的一座重要城陣。下馬關最初叫長城關,即因長城經此故名。下馬關在明清時期“東北扼守慶(陽)寧(夏)咽喉,西南連鞏(昌)固(原)肘腋,控製羌胡之地,屏藩沙漢之區”。可以說,下馬關古城及東西的這段邊牆(長城)作為明代固原內邊的二線防禦,阻擊南侵之敵,改變固原向北一帶被動挨打的局麵,在當時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明代,在同心境內不但修築了長城(邊牆),為配合戰略防禦還大量修築增設了通信設施——烽火台。

烽火台,也稱煙墩、烽堠、狼煙等。按照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規定:“今邊堠舉放煙炮,若見敵一二百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幹人以上,三烽三炮。”明代,除夜間舉火,白天放煙外,還加鳴炮,及時通報敵情,即千裏之外的邊塞敵情,仍然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烽火台傳達到上級指揮機關。每座烽火台,不但有守兵,而且配備有旗幟、鼓、弩、軟梯、炮台、火藥、火箭、狼糞、牛羊糞、雜草等。

同心縣境內的烽火台,遍布山川梁峁,觸目皆是。據《萬曆朔方道誌》記載:寧夏鎮所轄地方,萬曆年間共設煙墩596座,其中平虜營(今豫旺)所屬84座。1984年6月通過文物普查,發現仍有80多座保存較好。現擇其要者,作一敘述。

1.下、韋烽火台

下馬關北去韋州17.5公裏,在公路東側,每2.5公裏設置一座烽火台,由南而北,直線相連,計有7座。韋州向北,經太陽山到惠安堡有6座。這些烽火台,均由黃土夯築而成,四周多築有塢牆(也稱圍牆),雖經風雨剝蝕年久,損壞嚴重,但仍然能看出其原建造型製的規模。現舉下馬關至韋州間的第5個烽火台為例。這座烽火台西去公路約500米。修築的塢牆呈方形,邊長33米,高4.5米,基2米。墩台座落於塢牆正中,高15米,底闊見方12米,夯土層厚10~23厘米。

2.上馬峰烽火台

位於下馬關鎮南5公裏的上馬峰烽火台,是同心境內現存遺跡中規模最大的一個,並在附近還築有城陣(古稱小城)。這座烽火台置於下馬關鄉通往豫旺鄉公路的西側1公裏處。土築塢牆呈方形,邊長150米,殘高3.5米,基寬5米,頂寬1米,夯層清晰,厚25~29厘米。塢牆東牆中間設拱券形小門,殘高2.5米,寬2.3米。墩台靠西牆而築,殘高6米,基寬見方135米。在該烽墩四周設有8米寬的護城河,同時在墩南150米處,東西還築有2座小城池,均在40米左右見方,門向東開,四隅有角台。城牆殘高2~4米,基寬2米。在這2座城陣的北側,有一居住遺址,房屋院落傾圮後僅存土脊,殘高1~1.5米,基寬1.5米,周圍散見的水窖廢棄後均為土坑。可見上馬峰烽火台,在明代不僅駐紮軍隊,而且周圍還住有許多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