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郎頇烽火台
大郎頂烽火台,位於下馬關南15公裏的大郎頂山頭上。烽墩四周有三道塢牆,均已倒塌,外側挑有壕塹,寬4米,深1.5米。這座烽火台處在地勢較高的山頂上,向北經下馬關、韋州、惠安堡達鹽池;向南經豫旺城、張家塬、李旺堡直達總製三邊軍務的指揮中心——固原城。
4.老爺山烽火台
明代,還把烽火台和長城接合起來修築。下馬關古城迤東到老爺山頂15公裏的長城間,共修築了6座烽墩。當地人則由西而東,按順序稱為頭步墩、二步墩……直到老爺山頂最後一座,稱為六步墩。這6座烽墩,均有塢牆,其中5座修築於平地,1座修築於老爺山頂(即六步墩)。由於山頂人畜少到,這座烽墩保存較好,數公裏之外即可看見。土築的塢城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塢城向西辟門,為一拱券形小門,除門洞頂部的夯層塌落約50厘米以外,整個門麵基本保持了原貌,高2米,寬1.7米。塢牆內高4~5米,外高8米,頂寬1.3米,其上有修葺女牆的殘跡。烽墩緊靠東塢牆中間修築,由牆頂即可登臨其上。墩台底部以亂石墊基1.5米高,然後黃土夯築,基寬15.3米,高11米。
通過以上長城配置烽火台考察看出,這種修築方法,非常利於戰守。同心境內修築的烽火台,根據其地勢,大多修築於高山四望險絕之處,無山則於平地高處置,也有修築在交通要道之側或築於長城之上的。同心縣城向北至馬家河灣,向南至王家團莊的這段川道烽火台可分山、川兩路行進,即平川一路,山窪一路,由北而南,齊頭並進。遇有敵情,兩路烽火台相互策應,平地烽火台先舉火,高處烽火台即接應,一直向南迅速地把軍事情報傳遞給三邊軍務指揮中心——固原城。
明代,在同心境內修築了如此之多的烽火台,說明了同心是“固原舊邊”,扼守南北交通要隘的咽喉之地。故而,這裏的山川溝壑、梁峁斜窪,幾乎到處都有烽火台。雖說大多烽火台已傾圮倒塌,麵貌全非,但它保留至今的殘跡,仍是我們研究古代軍事設防的重要實物資料。1985年10月16日,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將韋州至下馬關的烽火台、下馬關迤東到老爺山頂的明代長城,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樹立了水泥製作的保護標誌。
五、古今龍骨溝
在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上,從高山到平川,從沙漢到草原,從赤道到極地,從天空到湖海,幾乎到處都有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生物形成千變萬化、生生不息的生物種群和生命鏈。然而,你能想象到1200萬年前同心是什麼樣子嗎?這對大家來說,可能是一個高深莫測的謎。雖然經曆了幾千萬年,過去的一切早已隨著光陰的流逝而不複存在,但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揭開了這個謎,並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充分證明了同心是古代動物的樂園。
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晴朗的秋日,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科學考察隊來到寧夏南部山區同心縣,在同心東部地區城關、紀家、窯山的“龍骨溝”裏掘洞,采集到了近百件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通過科學鑒定這些特殊的文字,第一次揭曉了同心1200萬年前的中新世地層。這些化石真實地記錄了同心當時的地理、地貌、氣候和環境,以及古動物進化的過程,形象地展示了一幕幕古生物生活的曆史片斷和百獸爭雄、地殼運動的特定景觀。倘若您對同心這些古代哺乳動物感興趣的話,不妨和我們一起去神遊一次“同心古代動物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