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元年十月朔日己酉。
唐代吐穀渾慕容氏之墓誌,早年在甘肅武威境內曾出土有9方,加上此次在下馬關慕容威墓誌共10方,按埋葬時間先後來看,弘化公主埋葬時間最早,為唐聖曆二年(699年),慕容威墓是最晚的1方,為乾元元年(758年)。
吐穀渾原為遼東鮮卑族的分支,姓慕容氏。先世居地在當今遼寧錦縣、義縣一帶,魏晉之交,部落首領徒可徙歸死後,其長子吐穀渾與次子若洛魔不和,吐穀渾遂率部西遷,止於內蒙古陰山一帶。西晉永嘉末年西越隴山,渡洮水止於袍罕(今甘肅臨夏)。到其後裔葉延時,勢力達到青海、甘肅武威一帶,屬地方圓1000多裏,於是以先祖吐穀渾的名字作為國號稱可汗。
隋代時,可汗伏允為隋軍所敗,遷徙西平(唐靈州,今吳忠市)後又回歸舊地(涼城,今武威)。唐太宗貞觀年間,吐穀渾出兵犯境,被唐大將李靖領兵征討,伏允大敗,為其部下所殺,其子順降唐,被封為西平郡王,後順又被部下殺死,其子諾曷缽承襲了可汗之位,定居靈州(今吳忠)。
吐穀渾自可汗諾曷缽於唐高宗鹹亨三年(672年),內遷靈州境,置於安樂州以居,至慕容忠時,又因吐蕃再次侵迫而東徙,散在朔方、河東(今吳忠)一帶,在該地居住了3世,80多年。墓主慕容威為第4代,其墓誌所記,正是自諾曷缽入居到慕容忠遷出安樂州的全部家史。見《魏書》、《隋書》、《吐穀渾傳》。
唐代,為了緩和唐與吐穀渾的關係,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七年(643年)把他的族妹弘化公主嫁給了留居靈州的吐穀渾可汗諾曷缽,並按唐製“皇之姑封大長公主”的做法,於公元690年封弘化公主為“西平大長公主,故在墓誌中提到因諾曷缽“弘化公主”,遂“拜駙馬都尉”並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封為青海國王。按製食邑萬戶,實則三千戶。墓誌中宣耀其事說,“姻連戚裏,寵錫桐珪,燕口於子孫,衣冠盛於門閥”。
弘化公主生於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在靈州一共生活了55年,於則天大周聖曆元年(698年)五月卒於靈州,終年76歲。由於她遠嫁吐穀渾可汗諾曷缽,緩和了兩國間矛盾,加強了民族團結。唐高宗時,又把宗室女(武承嗣之孫女,武則天侄孫女)金城縣主(唐時親王女封縣主)嫁給了諾曷缽的長子蘇度模末慕容忠,金明縣主嫁給了諾曷缽次子闥盧模末,這樣弘化公主與金城縣主、金明縣主之間的關係由原來的姑侄關係變成了後來的婆媳關係。
墓誌中載到:“祖忠,特襲封青海國王,拜右武衛大將軍,封成王,降金城縣主,即隴西郡王之長女也。”
慕容忠之墓誌於1927年在甘肅武威出土。據考古界老前輩夏鼐先生考定,蘇度模末即慕容忠,唐時因“嘉其忠順”而賜名。“年十八授左威衛將軍……童年入侍,後加鎮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大將軍,襲青海國王烏地也拔勒豆可汗。”
“父宣徹,封輔國王,聖曆初拜左領軍衛大將軍……夫人博陵崔氏,特承恩製,封博陵郡太夫人”。
慕容威父親慕容宣徹的墓葬也於1927年在甘肅武威發現,但史誌中未載授左領軍衛大將軍之時間,此次同心出土之墓誌載“聖曆初拜左領軍衛大將軍”可互為補充,需作進一步研究。
慕容威的母親博陵崔氏,一向是士家望族,“好自矜地望,雖累葉陵夷,苟他族欲為婚姻,必多責財帛,或舍其鄉裏而妄稱名族,或兄弟齊列而更以妻族相陵”,見鍾侃先生引《新唐書》卷四十九上。由於唐代門閥製度盛行,故墓誌引出與博陵崔氏聯姻,以炫耀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