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塞上重鎮下馬關(2 / 2)

與王瓊不同,陳日新乃一介書生,沒有經曆過刀光劍影的戰場,但他深知戰爭給民眾所帶來的疾苦,麵對古城,他也發出了金湯永固的感歎:“雉堞前明甏,曾經地震傾。經營勞主將,版築倩防兵。夜月歸新邑,秋風撼故城。金湯期永奠,鎖月北門橫。”陳日新的感歎足以體現出一個政治家兼文化人的共振心態。他也在悉心追溯下馬關的曆史。他一定想到了王憲、王瓊,也更懷念劉天和。在這些前明將士裏,陳日新能有如此鍾情,其實是兩個朝代、兩種心態相濟的必然。在他的《長城關奠前明三邊總製劉公天和》詩中寫道:“居與公同鄉,仕與公同處。公來築雄關,我來設縣署。治兵與治民,道不外忠恕。相隔三百年,神情抑何豫。捧觴敬奠公,精魂何所禦。借問虜來時,守將胡急遽。戰敗走硝河,天沉夜不曙。仗公斬守將,一借留候箸。殺虜八千人,乾溝血皆瘀。邊方尚憶公,長城雪飛絮。”從金戈鐵馬駐邊守塞到安民憂眾,扶持農桑,王瓊和陳日新以及他們身後的追隨者,在下馬關這座古城內外,書寫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曆史。一座古城何止孕育了兩個詩人?

物換星移,民國三年(1914年)平遠縣改為鎮戎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鎮戎縣又改名預旺縣,縣治仍設在下馬關。

在現代革命史上,古城下馬關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1936年6月西征紅軍解放了時稱豫旺縣城的下馬關,建立了中共豫旺縣委和豫旺縣蘇維埃政府,把這裏開辟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並以下馬關為中心,北向韋州、金積,西至同心、中衛,擴大革命根據地,而且很快又在同心清真大寺成立了曆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府——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時間僅隔四個月。

就在這個古城裏,紅色陶工徐海東,把軍團指揮部設在下馬關南門箭樓上,古城內外,留下了共和國開國大將的閃光足跡。同時還留下了開國元帥朱德“拂曉前撤離”的一道手令。而著名的國際友人埃德加·斯諾不僅在下馬關盤桓十數日,還在他的名著《西行漫記》中寫下了“紅色陶工徐海東”的精彩章節,詳細闡述了他在下馬關采訪徐海東的經過,還訪問了紅軍舉辦的“回民訓練團”,熱情地描述了回族戰士的驍勇善戰。在城北下馬關合作食堂院內上房還有西征紅軍留下的大量革命標語和繪畫等,內容極為豐富。他們都為這座古城留下了幹古不朽的華章。

事過境遷,下馬關古城經曆了近五百年的滄桑巨變,昔日的兵戈無存,硝煙盡散,留下的隻有不盡相同的曆史畫麵。1949年同心解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下馬關古鎮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