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水縣的西界在今清水河。
清水河發源於固原市西南,經海原、同心、中寧、中衛等縣注入黃河,在漢代稱高平川水。《水經注》,“川水又北徑三水縣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縣西北三百裏牽條山西,與若勃溪合,水有二源,總歸一,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流,違泉水注焉。泉流所發,導於若勃溪東,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出峽注於高平川。水東有山,山東有三水縣故城……”肥水,今海原城西北流之賀堡河也,若勃溪的兩條支流即今園河;違泉,乃馬蓮河也,上述四支歸一,稱肥水,再向東北流,於今同心縣城南八公裏處注入清水河。“水東有山”是指高平川水之東有山。“山東有三水縣故城……”這與“川水北逕三水縣西”相吻合。
(二)今紅城水故城遺址至固原相距裏程與《水經注》的記載相符。
《水經注》:“三水縣故城,本屬國都尉治,王莽之廣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今固原城)三百四十裏。”三水縣在古代交通地位很重要,直到明清時期,韋州、下馬關通往東西南北的交通大道仍在使用。其古時的走向是“三水縣以三水縣經下馬關”(長城關)至固原共三百五十裏。
(三)三水縣位於一道川穀之中。
《後漢書,盧芳傳》記載,盧芳係“安定三水人也,居左穀中……”盧芳家族是三水名門望族,所居之左穀在縣治附近,不會僻居一隅。而韋州地域正處於川穀之中。韋州位於今同心縣東北角。甜水河流過形成平川,稱韋州。韋州在羅山之東。因此,這條川穀就是盧芳所居“左穀”。今清水河之東是大羅山,韋州則正在大羅山之東,這裏需特別指出的是:大羅山在唐代亦名達樂山,鐸洛山,長樂山。宋代稱樂山,明代稱為蠡山。此處,“蠡”不能讀成(1i),而音為羅(1uo),與螺相通。東漢張奐任安定郡屬國都尉一職時,匈奴族發生叛亂,他認為是原來的單於無能,建議朝廷立匈奴左穀蠡王為單於。盧芳的曾祖母,則是匈奴蠡渾邪之姨。由此可見“蠡”是居住在左穀一帶的匈奴部族的姓氏或族名。羅山、樂山、蠡山的名字均源於當地少數民族的部落姓氏,至今帶有很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四)三水縣東,今仍有溫泉一處。
由韋州向東北至鹽池縣界有太陽山。山丘之北有一處“暖泉”。除酈道元在《水經注》記敘外,《平遠縣誌》有更詳細記載。由於這處“溫泉”見證,唐代設在惠安堡的一個縣就被命名為“溫池縣”,而當時的惠安堡鹽池,也被稱作“溫泉鹽池”《水經注》三水縣載:東有溫泉,溫泉東有鹽池,更可證實下馬關鎮紅城水上垣村古城遺址即漢三水縣故城址(曾有文物出土)。
(五)三水縣境內有鹽池是產鹽勝地。
《漢書,地理誌》載:三水屬國都尉治,有鹽官。西漢安定郡屬縣二十一,其有鹽官者唯三水縣。當時漢朝廷重鹽鐵之利,凡重要產鹽地皆有專職鹽官,故前人所考證的三水縣在彬縣、固原縣等說,均不具備此特點。
(六)三水縣因有三水而得名。
何為三水縣?《元和郡縣圖誌》載:“三水縣以縣界有羅川穀,三泉並流,故以為名。”這裏應注意的是縣界有三泉並流,今察韋州、下馬關鎮之南,包括大小羅山腳下南有羅家水,中有紅城水,北有韋州鎮水套(五戶台,今紅寺堡開發區沙泉鄉)等處,都有泉水,且能灌田,但都不具有並流特點。唯今同心縣韋州與鹽池縣惠安堡交界處距紅城水約三十裏處,有大、小苦水河兩支與鹽池交界處隰寧堡東北流的汪家河彙合,與韋州東北流向的甜水河總彙合,經吳忠市境內在靈武新華橋注入黃河。所謂“羅川穀”,即甜水河、大小苦水河、汪家河三條河流交彙的河穀地帶,也包括韋州、惠安堡一帶河穀平原。
綜上所述,漢代安定郡三水縣的縣治在下馬關鎮紅城水上塬村已無可置疑。該縣轄境,據考證西至清水河,東至鹽池縣汪家河,含整個同心縣境及鹽池縣惠安堡,萌城以及甘肅省環縣的甜水堡鄉。十多年來,經同心縣誌編纂辦公室和縣文物管理所實地考察和出土文物佐證,共認紅城水上塬村故城遺址就是兩漢時期的三水縣古城治所。
參考書目
①《中國曆史地圖集》1975年版第二冊《涼州刺史部圖》。
②《元和郡縣誌》卷三。
③《後漢書,盧芳傳》卷十二盧芳傳。
④《後漢書,張奐傳》卷六十五張奐傳。
⑤《水經注》卷二高平川水。
⑥《漢書,地理誌詳釋》卷四安定三水縣,
⑦《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中的靈州部分。
⑧《元和郡縣誌》卷四靈州……溫池縣。《平原縣誌》卷三。
⑨《寧夏曆史地理考》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⑩《西海固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