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兩漢三水縣故城址質疑
西漢,東漢在同心境內置三水縣,據當時漢代所處的社會背景分析考證,現代史學者已作結論。其中寧夏史學家王北辰,地史專家魯人勇曾在《固原地區史誌資料》和《寧夏史誌研究》刊物上分別於1986年~1987年先後發表論文:《漢三水縣考》和《兩漢三水縣故址考》,均作了詳盡的論證分析,指出,三水縣故址就在今同心東大羅山腳下的紅城水村。然而,史學界還有幾種不同說法。有的認為在陝西鄶州(今陝西彬縣),有的認為在固原州(今固原原州區北),有的認為在同心縣東,或雲在今同心韋州古城,等等。具有代表性且影響較大的觀點有以下四種:
(一)在寧夏固原縣境內,包括“在固原縣北”,今“固原縣界”等說。《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三水縣釋條:“三水縣漢置,後漢末廢,故城在今甘肅固原縣北。”《北周地理誌》(王仲犖)新平郡下注:按三水縣在今“固原縣界”。《匈奴史》(林平著)安定郡三水縣,今寧夏“固原縣北”。
(二)在固原州北或東北。所謂固原州指清代平涼府固原州和同治二十三年改置的固原直隸州,轄區包括今固原、西吉、海原等縣,州治在固原。另據《大清一統誌》錢佑的《新編地理誌集釋》多用此說,認為三水縣治在固原州北。
(三)在同心縣東。1975年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二冊,將三水縣治標在今同心縣東部的下馬關鎮南、馬高莊鄉北。近年寧夏出版的各種著述相繼沿用。甚至有人還說在同心北七十裏處。
(四)在鄶州(今陝西省彬縣)或涇州(甘肅涇縣)附近。南北朝時,後魏在陝西新平(今彬縣)附近重置一縣,取漢三水縣名,唐代屬鄶州,仍沿用此名。自此“三水”的名稱一直沿用到民國才改為旬邑縣(陝西)。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誌》記載:“良原縣東北至州(鄶)六十裏,本漢三水地,屬安定郡,今安定縣界三水故城是也。”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記載:“漢三水縣故城在安定縣(屬鄶州)南。”後人有持此說者以為漢三水縣在鄶州。1979年修訂本《辭源》也取李吉甫之說,這對於考證漢三水縣的方位,遺址造成疑難。
三、兩漢三水縣古城址的地理特征
三水縣,延續兩漢四百餘年,又是安定屬國都尉治,而且《後漢書,盧芳傳》“廠盧芳]安定三水人也,居左穀中(中略芳起兵叛入匈奴)……及芳敗,胡人還鄉裏,積苦縣官徭役,其中有駁馬少伯者,素剛壯,建武二十一年,遂率種人反叛,與匈奴連和,屯聚青山……”《後漢書,郡國誌》三水縣釋條雲:“有左穀,盧芳所居。”盧芳所居的“左穀”及胡人駁馬少伯起義屯聚的青山都在三水縣境,其方位都在今大羅山東。關於“青山”,唐李賢注:“青山在今慶州,有青山水。”清王先謙解雲:“慶陽府環縣西有青山即此。”在現在地形圖上,今甘肅慶陽地區環縣之西,可視丘陵不以為山,而環縣西北,環江西源上遊的青龍山(海拔1705米)則高大險峻,可謂山。因為從此地理看,它接近於大羅山,略在三水縣境;從地名看,它又接近青山古稱。關於“青山水”《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三慶州樂蟠縣下記有:“廢馬嶺縣在州北七十裏……馬嶺山,俗名箭括嶺與青龍山相連亙。在縣十裏有馬嶺阪,左右帶川,相傳漢之牧地也。又有水出縣西北。《水經注》雲與青山水合。”文中的廢馬嶺縣,即今慶陽西北約七十裏環江岸上的馬嶺鄉,環江西岸的黃土長梁古代泛稱馬嶺,它向西北綿亙,連接今青龍山。宋史引用《水經注》謂有水發自廢馬嶺縣西北,其水彙入青山水,顧名思義,青山水必在青山,即今青龍山附近。按今青龍山山東西兩側各有一水,二水北流彙苦水河及與韋州東北流向的甜水河彙合北流,經靈武新華橋注入黃河。其東源應相當古之青山水。且立足於青龍山,麵對水流的方向,則東之水在右,相當於“右穀”,山西之水在左,相當“左穀”,古時謂左為東,稱右為西。三水縣東之“左穀”就是盧芳所居之“左穀”,即今青龍山與大羅山之間的苦水河穀。
依據上述推考,漢三水縣故城在今大羅山東,而三水豪傑盧芳起兵自“左穀”,聯合羌胡相勾結,匈奴以騎兵迎芳入匈境,芳恃匈奴之力,自稱西平王,又立為漢帝於九原,(今包頭市北)其後,三水當地胡人亦起義,屯聚青山,旋被鎮壓。從這段曆史可反映出三水縣在當時不但是多民族雜居繁衍之地,生產方式宜農宜牧,又是北方匈奴族與西方羌族的交往通道。
據史書記載,韋州附近古城甚多,曆史久遠,其地理環境是有山、有水,地闊土沃,農牧並舉。以其軍事防禦戰略考慮,進可攻,退可守,是易守難攻之地,故三水縣城設在羅山腳下是基於多種因素而定之。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日:“肥水東北出峽於高平川,水東有山,山東有三水縣故城,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裏,侍郎張奐為安定郡屬國都尉治此,縣東有溫泉,溫泉東有鹽池。”《元和郡縣圖誌》載:“三水縣以縣界有羅川穀,三泉並流,故以為名。”清楚地表明了三水縣的地理方位和環境,好多專家學者及史地工作者,均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基本確定了漢三水縣就在同心境內,且方位在同心縣東部。那麼,同心東部哪個地方具有上述地理特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