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8年,西漢與匈奴訂立和親之約,同心境內得到重要的開發,奠定了本地曆史政治、軍事地位,影響甚遠。漢文帝三年(前177年)夏,匈奴右賢王乘文帝繼位之機,破壞“和親”,大舉入侵河套以南地區。晁錯上書漢文帝,指出匈奴擅長騎射,往來無常,入侵靈活。一旦發現防禦不堅,則隨時可入境掠奪。如果朝廷不發兵救援,邊民必遭降附匈奴。如果在邊地防守,費用開支太大。不在邊地設防,匈奴人則隨時可以入侵。如此年複一年,則國窮而民不安寧。晁錯建議移民邊陲,得到朝廷采納,這就是曆史記載的“文帝實行募民實邊”(今同心也在其中)事件。朝廷在邊地(包括寧夏吳忠、固原地區)建立馬苑36所,用官奴3萬人,養馬30萬匹。今紅城水當初設馬苑,修城築塞必在其中,其地勢由大小羅山環抱,泉水自流,水草豐盛,農耕遊牧得天獨厚,並常犒賞百姓養馬,以滿足邊地駐軍對馬匹的需要。今下馬關鎮東有一山稱“瞭馬山”,鎮西有一泉水稱“上馬泉”,即沿襲以“馬”字稱呼地名。漢文帝末年(約前115年),匈奴軍臣單於與漢朝斷絕“和親”盟約,伺機進犯中原,朝廷派遣三位將軍領兵駐紮北地郡防守。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劉徹以其雄才大略要徹底解決匈奴犯邊問題,大戰匈奴,先驅逐了駐牧在今鄂爾多斯高原的白羊樓煩王部,奪回“河南”地,繼又出兵攻擊駐牧於河西走廊的渾邪王、休屠王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渾邪王並休屠王率眾四萬降漢。漢武帝命在塞外築受降城。同年,因奪取寶馬漢血馬,派將出兵大宛國。當時,漢朝在沿邊選定了五個地方置匈奴降人,稱其為“屬國”。《史記·驃騎列傳》載:“元狩二年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即把降附的匈奴人遷到沿邊五個郡的故塞(秦長城)外,各設屬國都尉,以監理之。並且都在黃河以南,應允保存原部落的習俗,在指定地區從事生產或遊牧。屬國都尉是管理民族自治地的朝廷特派政權代表。其中北地郡屬國都尉設在三水縣境。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朝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沿襲了秦始皇創立的統一大業和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在今鄂爾多斯高原設朔方郡(治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並重新修繕秦時所築邊塞。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徙關東(中原一帶)貧民70餘萬於隴西、北地、上郡等地,由朝廷供給衣食、幫助安家立業。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由北地郡析出安定郡,同心屬安定郡(治今固原古城)地,隸屬涼州刺史部。查《漢書·地理誌》:“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二十一。三水縣是其中之一。《後漢書·郡國誌》載:“安定郡,武帝置,八城。”八城中三水縣城池是其中之一。同時,在全國設鹽鐵官37個。據《元和郡誌》載:“三水縣,本漢舊縣,有鐵(鹽)官,屬安定郡……”朔方產澤鹽,一度處於遊牧民族腹地,經遊牧民轉運交換於三水縣,再由漢朝鹽官調配發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西域還,西域通於漢。從關中、慶陽、同心、中寧過黃河至武威,是最為直接的貨運通道,是漢代重要的北端絲綢之路。武帝時始將降漢的匈奴人安置在北地、安定兩郡,設屬國都尉管理。安定屬國都尉設在三水縣城。在武帝統治的半個世紀(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裏,“土廣人稀,饒穀多畜”,“郵亭驛置相望於道”正如安定郡命名之期冀,安定郡進入了安定發展的鼎盛時期。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沿用漢的國號,為建武元年。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傳14世曆時約200年。
東漢時,安定郡仍歸涼州部;三水縣仍沿西漢舊製,設安定屬國都尉;東漢史籍見載安定屬國都尉的就有六位。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15年),安定屬國第九任都尉張奐到三水縣就職。是年,草原匈奴帝國七千餘人寇美稷(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準格爾旗)勢將南下,而三水以西的羌人又起而響應,在這緊急關頭,張奐毅然率部出兵先據秦長城,繼則進據龜茲屬國(今伊克昭盟的烏審旗)扼製了匈奴南下要路;同時又遣使安撫東羌,使之就範,由於他處置的果敢而得當,一場匈羌勾結的叛亂遂被平息。
東漢末,曹魏廢三水縣,其轄地歸入新置的西川都尉,後改西川縣,也屬安定郡管轄。西川縣位於高平川,高平川即清水河流域(西川縣治今海原縣李旺堡附近)。
由此可見,在西、東兩漢統治的數百年間,盡管中原的皇帝與邊外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不停地進行著勝者與敗者角色互換的戰爭遊戲。但是,三水縣的存在及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同一般。三水縣之所以成為邊地線上的兵家爭奪之地,除其政治原因外,尤為重要的是因為地理位置。三水縣依大小羅山通清水河流域達西川縣,可借山林之利,東靠青龍山通慶陽達秦川,可享中原地區的糧食布匹及生活用品之便。南連固原郡國(安定郡治)之兵設防,攻守兩利,北接靈州(今寧夏的吳忠、靈武、鳴沙)憑黃河平原,既可屯兵積糧,又可轉運交換朔方澤鹽;縣治城池托富泉(今紅城水,《平遠縣誌》載為富泉)滋潤,可天然灌田,左右穀中(韋州、下馬關川)宜農、且牧。所以,漢朝在此設縣,置屬國,駐鹽官司,執理政務,應該說是重要的曆史舞台。史載,漢武帝在安定郡接見外國使臣,接受貢品,曾六次“行幸雍”巡視過安定郡。傳說也曾巡視過三水縣治。由此,三水縣成為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演繹了一段悲壯且又輝煌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