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於我們民族地區來說,創新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當前當務之急應首先創新民族地區的市場機製,促使民族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是民族地區不可逾越的階段,通過市場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將會使民族地區和廣大穆斯林群眾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發生深刻的變化,使發展水平和整體素質有一個大的提高。因此,適應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在市場中學習,在競爭中發展,在誠信中奪魁,積極培育市場,促進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的形成,不斷增強民族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發展壯大民族地區的經濟實力,盡快提高穆斯林群眾的生活水平,實現民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要創新宗教教職人員的教育方式。現有的宗教教職人員大都是通過清真寺和經學院培養出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穆斯林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知識和其他知識已不能滿足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因此,創新宗教教職人員的教育方式,使他們適應時代進步和發展的要求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培養教育要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可以在清真寺裏聘請專業教師開設思想政治課和外語課,提高宗教教職人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技能;把宗教教職人員送到大專院校進修和培訓,擴大他們的知識麵,提高其適應形勢變化的能力;辦各種培訓班,使宗教教職人員了解國內外形勢和現代科技動態。
另外還有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回族民族文化凝聚著世代生活在寧夏的回族穆斯林的聰明才智,體現著獨特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廣泛的群眾性,強烈的進取性以及淳樸的自然性等鮮明特征。隻有把民族文化傳統最優秀、最有生命力的東西繼承下來並不斷創新,文化才能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廣采博取,在繼承的基礎上,從民族文化的觀念、內容、形式以及發展體製上進行全方位創新,努力創建富有時代特點,體現民族傳統,有利於麵向廣大穆斯林群眾的現代回族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對外交流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穆斯林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一批具有濃鬱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同時,積極扶持穆斯林文化產品走向國內外文化市場,以此提高寧夏穆斯林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總之,廣大穆斯林群眾要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曆史責任,樹立學習意識,發展意識,進取意識,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實現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如此才能夠與全國各族人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共享全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盛世美景。
神秘的羅山明王陵
張樹林
在羅山東坡下,有一片麵積30多平方公裏、規模宏大的古墓群,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及其子孫的陵園,俗稱“明王陵”或“明慶王墓”。據史書記載,這裏有明代皇帝親封的慶靖王、慶康王、慶懷王、慶莊王、慶恭王、慶定王、慶端王、慶憲王等九世親王和一位端和世子及慶藩分封的真寧王、安化王、宏農王、豐林王、壽陽王、延川王、華陰王等諸王的陵墓,以及嬪妃們的陪葬墓。其中最早埋葬在這裏的是慶靖王的正妃孫氏,於永樂八年(1410年)下葬,距今已近600年。據當地群眾講,早年留存在地麵上的墓塚(當地人叫做“墓圪撻”)有72座,但到1984年6月同心縣文物普查時,隻剩下墓塚34座。1988年1月30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這一明代王陵列為自治區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翻開明代的曆史,慶王藩封寧夏是極為重要的一筆。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為了鞏固朱明王朝的集權統治,他采取了分封製度,企圖以朱姓治異姓的辦法來確保朱明天下的長治久安。他先後分封了25個王,在全國各地鎮守,以“藩輔帝室”。同時,他還明確規定,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的權力,甚至必要時還可領兵“靖難”。各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掌握一定的武裝力量。尤其是鎮守北方諸王,有防禦蒙古部入侵的職責,擁有很強的軍事力量,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慶王朱等。
朱,號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生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冊封為慶王,詔都寧夏(今銀川市)。但因寧夏“糧餉未敷,命慶王且駐慶陽北古韋州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於韋州建慶王宮室。翌年五月,朱由南京至韋州就國,統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王府“置中護衛,官吏、印信如製”。有旗軍5600名,校尉1120名,甲軍50名,工匠360名。官吏設儀衛司正、副各1員,典仗10員,承奉司正、副各1員,內典寶、典膳、典服、門官正、副各1員,左、右長史各1員,典簿1員,教授1員,伴讀1員,紀善1員,良醫正、副各1員,寄理正、副各1員,工正正、副各1員,典膳1員,典儀1員,引禮舍人1員,奉祀1員,典樂1員,書辦官5員,廣濟庠大使1員,廣濟倉大使1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