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人民政府雖然在1998年就將羅山明王陵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宣傳沒有到位,實際措施沒有跟上,因而該陵至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有計劃的發掘。
走進已被掘開的周新莊和任莊子古墓,裏麵除了有兩根完整的股骨和幾塊條石外,其他古物均無幸存,連棺槨、木門的殘塊都不曾留下。由於拆毀者急功近利,連墓室門外的甬道也沒有開通,一下大雨,雨水從墓門口的斜坡倒灌進墓室,使得室內滿地泥濘,陰氣疹人。試想,如果明王陵能像西夏王陵那樣著意保護和開發利用,能有今天這樣的慘相嗎?
以筆者愚見,羅山明王陵真可以稱之為“寧夏的明代博物館”,隻不過是未曾合理開發而已。說實話,韋州具有豐富而很有價值的旅遊資源,如果放在發達地區,早就被開發利用了。不信你看,除了明王陵區以外,有聞名遐邇的羅山風景區,有羅山東坡規模宏大、曆史悠久的雲青寺,有始建於西夏的韋州古城,有西夏康濟寺塔和喇嘛教塔,有“人間仙境”的韋州溫泉,還有擁有600年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都是在西北負有盛名的名勝風景。如果再增建一些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那就更是美不勝收了。加上韋州交通方便,完全可以與靈武旅遊區和中衛沙坡頭旅遊區連成一線。
毋庸置疑,如果相關部門或者有經濟實力的有識之士,能看準韋州這一塊風水寶地,投資開發建設,韋州很快就會成為西北有名的旅遊旺地,大可以與外地的許多旅遊景區媲美,韋州鎮的回漢群眾也就會跟著富裕起來。再者,發展韋州旅遊業,也是最好的、最簡捷的“扶貧”之路。
我們相信,一個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繁華昌盛的新韋州必將會展示在我們麵前,我們殷切地企盼著她的早日到來!
漢代三水縣城故址考
馬振福 王耀東
同心縣,地處祖國大西北,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據考古發現,至遲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1984年6月20日文物普查時發現,在下馬關鎮紅城水上垣村的紅梁遺址具有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特征,距今已有4500年左右。至於境內最早置縣建製見於《漢書·地理誌》及《後漢書·郡國誌》載,西漢置三水縣,東漢末廢,置縣時間長達400餘年,其疆域大致與今相同。史書又載,曆史上同心境內既有兩漢三水縣存在,又有唐三水縣存在。但是,就漢代三水縣城池治所在何處?故城的遺址究竟指何地?古今史學界異說頗多,尚無定論,本文經筆者查閱大量史料和實地反複考察,確認今下馬關鎮紅城水上垣村故城遺址即為西漢、東漢時期設置的三水縣城池治所。
一、兩漢置三水縣的社會背景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統治200餘年,曆經12世,建都長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前207年),分全國為36郡,今寧夏屬北地郡。公元前214年,匈奴進犯中原占據今寧夏境內的黃河以南河套地區。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伐匈奴,先收複河套以北地區,秦西至榆中,後收複寧夏境內的黃河以南河套地區,並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置34縣,同時在黃河的一段收複地區因河築塞,又移民幾萬戶於河套地區。隨著秦帝國與匈奴對壘於河套平原,繼而將軍事防線由東南向西北推進,同心地區已成為秦帝國重要的戰略後方,是軍事供應線上重要的一站,也是轉輸、儲備軍用物資、糧食的重要基地。據秦國製度,邊遠地區設縣,主要為軍事設防,同心地區北臨黃河天險,南扼蕭關(戰國時設置的重要軍事關隘,今固原市境內)要道,更具備政治中心、軍事要塞的條件,其境內設縣有可能,但缺乏典籍方誌記載。
楚漢戰爭時期,匈奴草原帝國再度崛起。由於中原政權在河套地區的防禦體係因改朝換代而衰落,匈奴乘虛而入,再度南下,收複了被秦朝蒙恬攻占的河套以南地區,包括今固原地區部分轄地。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同年漢兵攻占北地郡(今寧夏吳忠地區及甘肅慶陽地區),同心地區正式列入漢朝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