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我給斯諾送戰馬(9)(2 / 3)

慶王朱就國韋州9年,於明建文三年(1401年)“徙國寧夏”,在南薰門內營建慶王府,周圍3裏,牆高1丈3尺。府內建有王宮、東宮、西宮、承運殿、後殿等宮室殿堂及逸樂園、慎德軒、延賓館、擁翠樓、八角亭等遊樂場所。在城南5裏建皇華館,“以為迎接詔書之所”。在城內新街西建天使館,“以俟中貴人之賚敕旨來者,於此居住”。朱還利用寧夏水利之便,陸續在寧夏城內外建造了多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風景遊樂景觀。並先後捐資修繕了韋州康濟寺塔,重修了寧夏城內的承天寺和城南的真武堂等,做了許多公益事業。另外,朱的兒子也分別被明成祖分封為慶王屬下的真寧王、安化王、安塞王等,均在城內另修繕建有府第。

朱“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詩文,工草書。其著述有《寧夏誌》2卷、《文章類選》40卷、《凝真稿》18卷、《集句閨情》1卷及許多零散詩篇。“其草書清放馴雅,絕無俗礙,海內傳重,視為拱壁”。

朱徙居寧夏後,對當時風光秀麗的韋州仍然一往情深。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十一月,他以寧夏“卑濕鹵堿”,居住不適為由,乞將王府遷回韋州。仁宗不允,隻許其“從便往來”。朱隻好於每年夏季炎熱時,回到韋州避暑,並在韋州王府建有專門避暑的地宮。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朱因被讒言誣陷,請徙國他處以避之。英宗不許,遂鬱鬱不樂,於當年八月初三日病歿,諡日“靖”。翌年五月十三日,慶靖王朱被葬於距寧夏城300多裏之外的蠡山(今羅山)之原。陵園內“舊有宮殿,設專人保護。其後,朱的子孫及嬪妃們去世後,亦均葬於羅山之原,逐漸形成了占地30多平方公裏的廣大陵園區。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憲宗皇帝為使慶王墓免遭韃靼蹂躪,命寧夏總兵派軍士500人,常年守護慶王陵園。但時過80年後的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一月,韃靼吉能部2萬餘騎兵分頭攻掠寧夏、鐵柱泉(在今鹽池縣),南下固原,又循下馬關而至羅山,“焚掠慶王陵園,全陝震動”。不過,那次明王陵雖遭大規模焚掠,但隻是破壞了一些地麵建築,地下墓葬文物並未受損。

公元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統治。

明朝滅亡以後,羅山明王陵又經曆了清朝和民國兩個時期。其間,也有小股的盜墓賊頻繁光顧。但是,明王陵最嚴重的破壞是在建國後大破“四舊”的極左時期。

2003年9月中旬,筆者與友人專程前往明王陵考察。看到陵園被破壞的慘狀,十分痛心。

1967年,韋州公社周新莊大隊農民以生產隊用磚為名,將位於村西南的慶靖王朱墓拆毀。寧夏博物館聞訊後,立即派人前往調查並清理墓室。但墓內隨葬品早已被盜掘一空,博物館隻得到壙誌一盒。壙誌蓋上正中豎鐫“大明慶靖王墓”6個大字,四周為雲龍花紋。誌文中記述了朱的生平簡曆及“令德孝恭、樂善循理”等優良德行。該墓室係用經過蘸水磨光的青灰色大條磚砌築,白灰勾縫,十分精細嚴密。門向東開(頭枕羅山,腳蹬青龍山),有前後兩室,後室兩側又各有一配室。全長約14米,寬約13米,高6米,券頂。墓門裝有寬1.41米,高3.1米,厚17厘米的兩塊石門扇。各室之間最初也有門。整個墓室建築非常堅固,寬敞而又宏偉。

1971年(有人說是1983年,有誤),任莊子大隊農民又以用磚為名,將村西約一裏處的一座明王陵拆毀。該墓在地麵上的饅頭形土塚高10餘米,直徑約30米。圍繞土塚有牆,東牆正中開門。圍牆內原有殿宇建築,早已塌廢,墓門亦朝東。墓室規模比慶靖王墓更為宏大,由前中後及中室左右的配殿5個室連接而成。券頂墓門原安設有木門扇,但被早期盜墓者拆毀。門樞安裝的痕跡依然可辨,相連各室之間都有高大的券門,原來也裝設木門扇,但均遭拆毀。後殿(棺槨置放處)的後壁及左右兩壁砌有神龕。後壁北側距地麵四五米處,有上下兩個早期盜洞,其中一個還透著一絲光亮。墓室高約8米,長約25米,兩配殿之間的距離約15米,全部用方磚鋪地,頂為券頂,墓室內高大寬敞,置身其間,不異於“地下宮殿”。其形製與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萬曆皇帝朱翊之墓)完全相同。比起陝西乾陵已發掘開放的永泰公主墓來,規模要大得多;與賀蘭山下西夏王陵的土窯洞墓比起來,更是宏偉精致多了。

可惜的是,由於寧夏文物部門得訊較晚,連該墓的壙誌也沒有得到,至今還弄不清這座墓的主人是誰。但根據墓葬的形製分析,墓主屬於朱後裔諸王中的一個,是可以肯定的。除了上述兩座明王陵遭大規模拆毀外,其他陵墓也有被盜掘的情況。1983年6月,寧夏博物館人員在任莊子村一農民家中發現了“慶靖王從妃湯氏墓銘”。同一時期,又在韋州一農民家中發現了“明慶王朱邃塀壙誌”。這兩個發現至少可以證明:以上陵墓均已被盜掘,其他陵墓被盜掘的情況如何,尚不可知。據當地村民講,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戶村民父子三人掘墓挖磚,不幸被就地砸死2人,砸傷1人,無知的村民僅僅就是為了用幾塊磚便把命搭了進去,實在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