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堅,雲南省個舊市沙甸村人,1928年~1929年赴固原三營從師虎嵩山學習。北京大學東語係阿拉伯語教授,中國現代著名伊斯蘭學者,阿拉伯語言學家和翻譯家。
馬賢,寧夏固原人,虎嵩山之孫婿。1948年~1952年從師虎嵩山學習,曾任中國伊協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現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顧問、中國伊斯蘭教教務指導委員會委員。
馬忠傑,寧夏同心人,1950年~1953年在平涼西大寺從師虎嵩山。現任中國伊協副會長。
馬尚林,寧夏同心人,1950年~1953年在平涼西大寺從師虎嵩山。現任北京市海澱清真寺教長、北京市海澱區政協委員。
在海外的學生
納海,銀川市永寧納家戶人,曾在寧夏私立中阿學校學習,畢業後在賀蘭中學任教,後任馬鴻逵的秘書。1949年同馬鴻逵同機離開大陸去台灣,後定居沙特經商,曾任“台灣省回教會”海外委員。
白孝(後改名為白文舉),察哈爾省綏遠(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後定居台灣,曾任“台灣省回教會”常務理事。
在雲南的學生
馬元卿,原名馬占魁,祖籍青海西寧。1928年與馬堅同行,從雲南沙甸到甘肅固原縣三營投奔虎嵩山帳下學習一年。回到雲南後先後在沙甸魚峰學校、昆明明德中學、沙甸私立養正中阿學校任教務主任等職。
馬才忠,雲南省建水縣館驛人。19歲時和馬元卿、納正林等人前往固原三營投於虎嵩山帳下學習六年。先後在雲南建水縣館驛老寺、個舊市雞街鎮老雞街清真寺任教,雲南省政協委員,現已98歲高齡。
同時在三營求學的雲南學子還有納正林、蔡承恩等人,後均回到雲南。
在廣西的學生
丁振翼,湖南省隆回縣人。1926年虎嵩山在湖南常德清真寺開學時即曾受業,1930年又負笈至固原三營清真大寺再次受業於虎嵩山。曾接替虎嵩山任三營清真寺教長兼中阿學校校長。1936年回湖南,曾在湖南隆回縣、廣西省桂林市、臨桂縣、海南海口等地清真寺任教及辦學。曾連續當選為桂林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二屆會議代表。其子丁明棟、女婿馬征國現均在桂林市清真寺任教。
在湖南的學生
黃成吉,省伊協副主任。
馬玉成,湖南武岡縣人。在丁振翼之後到固原三營向虎嵩山求學。1936年與丁振翼同時回到湖南,曾在廣西桂林及湖南武岡等地的學校及清真寺任教。
張春山,湖南常德人,曾赴固原三營求學。
在江蘇的學生
葛維禮,江蘇淮陰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江蘇省淮陰縣王營清真寺教長,曾任中國伊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省伊協副會長等。
與葛維禮同時來吳忠求學的江蘇學生還有戴忠慶、沙玉亭、洪金強等。
在四川的學生
馬元義,四川人,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曾任四川省伊協會長。在安徽的學生王耀東,吳忠中阿師範學生,落實政策後曾在泉州、濟南、個舊開學。
在河南的學生
蓋世明,河南省伊協會長。同時求學的還有孫文鼎、徐英才、孫著書,曾任隴東師範教育係主任。
在青海的學生
馬明基,青海人,東鄉族,吳忠中阿師範學校學生。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伊協副秘書長、青海西寧市副市長等職。
在甘肅的學生
虎學良,虎嵩山之子。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甘肅省平涼市政協副主席、專區民委委員、平涼地區保險公司經理等職。
燕少山,安徽無為縣人。1938年曾從師虎嵩山,先後在固原、海原、同心、西安及平涼等地開學。曾任寧夏同心縣伊協委員和甘肅省伊協委員。
在寧夏的學生
馬福龍,寧夏賀蘭縣人,1934年~1935年及1938年~1940年先後兩次在虎嵩山主持的寧夏中阿學校及吳忠中阿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後積極從事民族教育,與虎學良、冶正剛三人在寧夏穆斯林青年中被並稱為“寧夏三傑”。1947年進入北京大學東語係馬堅教授任教的阿拉伯語專業學習。1948年12月回到寧夏後,立誌從事新式回民教育,培養中阿兼通的回族人才。1955年蒙冤入獄並於1970年3月被錯殺,“文革”後平反。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中國穆斯林到何處去》及《馬福龍自述》等。
冶正綱,寧夏賀蘭縣人,1934年~1938年先後兩次在寧夏中阿學校及吳忠中阿師範學校求學,1949年3月在北京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惠農縣副縣長、銀川中級法院副院長、銀川市政協副主席、自治區伊協副會長等職。
王子忠,寧夏同心人,民間習慣按其小名稱“王旦旦阿訇”。因學識淵博善於講演及擅長用標準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而廣負盛名。曾先後在上海、鎮江、開封、銀川、呼和浩特、包頭、北京、西安及海原等地清真寺任教長。
周生清,即“周素福阿訇”,寧夏同心人,吳忠中阿學校研究班學生,並在此後跟隨虎嵩山學習十多年,曾先後在同心、海原、固原、平涼及西安等地開學。